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将健康置顶
2025年05月23日
字数:1,133
版次:04
  清晨六点,公园内,退休的王教授正以稳健的步伐慢跑,呼吸平和而均匀。不远处,三十出头的程序员小李,手中紧握着刚买的咖啡,拖着疲惫的身躯,黑眼圈浓重,步履蹒跚地朝公司方向行进。这两幅画面,映照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一边是深谙健康真谛的智者,另一边则是被生存重压所困的年轻人。
  在人生的篇章中,我们往往将工作、财富、社交置顶,而健康,却被悄然拖入了“稍后处理”的文件夹。直至某日,身体亮起红灯,我们才猛然清醒:健康并非众多选项之一,而是我们唯一且真正的资本。二十几岁时,即便熬夜加班,也能精神焕发;三十岁时,连续应酬,只需一夜酣睡便能恢复。这些短暂的“复原力”,让我们误以为身体如同机器般不知疲倦。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器官的损耗是累积性的,年轻时的不良生活习惯,终将在中年后以各种慢性病的形式“连本带息”地讨回。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轻微头晕、偶尔心悸、持续疲劳,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而非可以轻易忽视的小问题。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健康资本”,它指的是个人身体健康状态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当我们以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期收入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极不公平的交易。年轻时用健康换取财富,年老时即便倾尽所有财富,也无法换回当年的健康。数据显示,一场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疗费用,往往足以耗尽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数年的积蓄,更不用说因病失去工作所导致的收入中断。因此,健康不是消费,而是最明智的投资;不是开支,而是回报率最高的储蓄。每天半小时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习惯,实则是在为未来积累最宝贵的生产力资本。
  将健康置顶,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全面重构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树立健康优先的思维模式,像安排重要会议一样精心规划运动时间,像对待商业合同一样严肃对待睡眠。其次,应培养健康习惯的“复利效应”。每天坚持的小习惯,为我们积累出巨大的健康收益。研究表明,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后,我们要学会为健康设立边界,对过度加班说“不”,对无效社交说“不”,对危害健康的环境说“不”。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将健康视为可以妥协的筹码。但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听闻朋友突然罹患晚期疾病的噩耗时,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人生的优先级?健康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健康胜过所有其他福气,健康的乞丐,比生病的国王更幸福。”让我们将健康从人生页面的底部拖拽至置顶位置,并将其设置为不可撤销的优先级。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谈论生活;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我们的梦想。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将健康置顶在人生的页面上,让它成为我们最坚定的选择、最珍贵的财富、最不可妥协的底线。
  (张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