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对武威的印象
2025年05月23日
字数:3,006
版次:03
阿 来

阿来 一九五九年生,四川省马尔康市人。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等,长篇纪实作品《瞻对》,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等,曾获茅盾文学奖等多项国家级文学奖。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
我演讲的题目,也可叫作“一个游客对武威的印象”,因为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一个游客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或者是在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群、文化当中行走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在地理当中、在不同的文化当中学习、思考。
在今天中华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在河西走廊,在武威古凉州这样一个地方,我觉得我们 的确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武威,或者说河西走廊,这样一个地理存在,从汉代以来,所生成的文化不断发展,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交汇融合会让我们学到特别多的东西。尤其是当丝绸 之路逐渐被黄沙湮没,中国人又经历过一个精神上萎缩、退缩的 时期,我们渐渐忘记了曾经的那种进取的精神气象。这种气象的 消失使我们对于凉州、对于武威这个地方在汉唐时代所生成的 那样一种文化,慢慢缺乏感受,缺乏认识。但今天中国又重新向 全世界开放、向全世界出发,那么这个时候讨论凉州、讨论凉州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凉州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国人特别开放的气象。斯坦因在敦煌做过很多文化考察,也盗走了很多文物。他对比了汉代的长城和明代的长城,他说中国人的长城是用于防御的,但是汉代的长城是前进的,是开放的。所以他说,过去长城上的关口,阳关、玉门关,不是为了不让别人进来,而是面向整个西域打开的一道国际性的大门,代表了一种特别辉煌的英雄气象。他谈明代的长城,说到明代开始闭关锁国,同样是关,比如说嘉峪关,这个就是为了把门关起来,不让自己人出去,也不让别人进来。所以,同样是长城,当我们用不同的精神气象结合历史现实,去观照它们的时候,就会发现里头有非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精神气象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所需要的?又是什么东西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以至于这个在通向欧洲、通向国际的通道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地方,在很长的时间中被轻视、遗忘?而今天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凉州的文化重新被研究,被讨论,也是发扬中国人从汉代以来就有的一种开放的胸襟、英雄的气象。但是我们对于它们的认知其实是不足的,比如说我经常想,凉州乐也是在这个地方产生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被唐代皇帝拿到宫廷教坊当中提炼,变成中国的宫廷音乐。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而文化交流之所以可以发生,就是因为有特别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带来了开放的胸怀。所以,中国的音乐当中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东西。当然,今天我们也不太知道凉州乐的曲调是什么样子,但是很多诗人都给凉州写过歌词,这些歌词都流传了下来,是唐诗里一个重要的门类。
这些诗人写了凉州的各个方面,可后来因为中国人闭关锁 门,注释凉州词的人、挑选凉州词的人,都老挑那种悲凉的诗,写出门有很多风险、离别有很多悲苦,而且在那些词当中都把这些地方当成蛮荒之地,没有认识它的真正价值,看不见凉州词当中很好地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另外一种精神的内容。
今天,当我们有了一种开放的眼光,重新寻回我们文化自信的时候,重读凉州词,就会发现有很多特别好的篇章。比如张籍的《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前两句是写这个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天快下雨的时候,在城墙外边可以看到低飞的大雁,有水,有绿洲,生气勃勃,初生的芦苇慢慢都要长高了,长得非常整齐,可以听到无数驼铃声,那是商队的铃声,他们驮着丝绸到安西去,安西是泛指,既可以指具体的安西四镇,还可以指西域更广的地方。
过去一想凉州词,就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就连“醉卧沙场君莫笑”中的英雄气概也不说,只说“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那种悲凉,其实是后世的中国人慢慢不出远门了,就把外面的世界看成充满危险的地方,没有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没有对更遥远道路的渴望,而这些东西是古代人留下来的。我们在对待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时,也是选择性地看见。看见什么呢?胆子小的人、害怕困难的人,就看到了死亡、征战、风险。但是今天当我们有了文化自信,有了复兴的梦想,我们重新看待我们的文化遗产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这些充满英雄主义的东西,这些就出现在凉州这个地方,出现在河西走廊。
我们除了从书本上学习,更要走出来,在那些事迹的发生地来学习,不然就不能理解。在凉州出现了马踏飞燕,马象征着一种特别好的精神文化,这是渴望前进、渴望奔腾的一种精神。如果不是在丝绸之路这样一个每天都跟道路、跟远方发生关系的地方,那时的不知名的雕塑家要塑造出马踏飞燕的形
象恐怕是非常难的。今天,马踏飞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旅游标志,但是我觉得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汉唐时期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气象。它把远方、道路中蕴含的那种豪迈的、浪漫的东西呈现了出来,而不是整天说离情、别意、悲凉。
在过去,我们一说边塞诗,一说凉州词,连书中都说这些是悲凉之词,我自己在这样的地方行走,身上带着这些伟大作品,我读出的是另一种气息。我觉得凉州文化当中最重的东西,就是自汉唐以来的这种自信的、开放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这是我自己理解的凉州文化的一个精髓。因为凉州这个地方是一条开放的道路,所以历史上有很多人,很多文人、很多宗教人士在这里留下了印记。过去,一些来自波斯等地的人带来宗教,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流传至今,比如伊斯兰教、佛教,内地的儒家、道家思想也传到了这个地方。我去过天梯山石窟,我不太懂考古,也不太懂中国美术史,但是考古学家一看天梯山石窟就知道这是中国佛教的石窟文化,然后又看到这种中国的创作方式从天梯山石窟传到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传入内地,再传回来,传到敦煌,带着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自己非常喜欢读佛经,当中读得最多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等等,他的译本流通最广,译文最优。他的这些翻译虽然是在长安完成的,但他之前曾长期生活在武威。当时吕光带几万兵马从长安出发到龟兹,唯一的目的就是抢鸠摩罗什,只不过吕光带他到达武威的时候,派吕光出去抢鸠摩罗什的前秦皇帝苻坚已因淝水之战兵败身死,吕光便在武威创立了后凉,鸠摩罗什也因此长留武威。鸠摩罗什为什么到了长安马上就能开始译经,而且翻译水平如此之高?
我想肯定跟他在武威对汉语的学习有很大关系,这也说明即便是在那个战乱时代,武威的文化、教育也相当发达。
今天,我们说丝绸之路应该走向世界,“世界”这个词之前没有,那个时候中国人只说“天下”,没有“世界”这个概念。 "世界"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引入的,今天用它来描绘我们的理想、我们人类共同所在的环境。当然,更大的事是凉州会盟。今天,当年会盟的白塔寺还在原来的位置。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佛教在凉州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存。唐代打了那么多年仗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元代通过凉州会盟这样的方式解决了,中华民族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凉州文化的核心,前面讲凉州词、边塞诗当中,除了那些英雄气概和开拓精神以外,还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互相包容。(本文为作者在首届凉州文化论坛上的演讲)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