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 着力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1,189
版次:03
省政协常委,民革省委会副主委,甘肃工程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 陈一夫
“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有力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质效齐升。但我省开发区普遍存在专业化不强、功能不健全、产业链条不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弱、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围绕编制“十五五”开发区发展专项规划,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开发区功能布局。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立足兰白、酒嘉等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形成错位布局、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协同、东中西区域联动的协调发展机制,布局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开发区,争创更多国家级开发区,提升开发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竞争力。
2.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对接国家增量政策,加强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探索设立省级开发区发展基金,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和安全设施补短板,鼓励建设高标准厂房、工业综合体和工业楼宇,优化企业入驻条件;加强省级统筹和资源整合,分行业分领域建设特色数智化平台,推进智慧园区升级。建设集中供能体系,推动废水、余热、固废协同处置全覆盖,积极推动零碳园区申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物流园区及大型企业建设铁路专用线,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3.持续招商引资,推动开发区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围绕特色优势和产业链短板,动态优化招商图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一大批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引进信息技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企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短板;依托优势,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通过资源共享和利益分成,推动技术与资源互补融合。
4.强化科技赋能,引领开发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创建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引入科研“国家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依托科技资源建设高端科创平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健全“链长制”科技服务体系和中试基地,加速关键技术产业化;着力推进“两化”融合,健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指引、开放度评价与激励政策。
5.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深化开发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开发区聚焦经济发展主业,逐步剥离社会管理事务;推进开发区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数字底座,开发多场景应用,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加快整合陆港资源,统筹通道枢纽、物流节点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经济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拓展跨省合作,增强集货能力。拓展打造国际联运走廊,积极争取提高班列补贴,推动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