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注入澎湃动能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1,195
版次:03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省委会负责日常工作的专职副主委,省工信厅副厅长 黄宝荣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强工业”行动为抓手,以“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为实施路径,工业经济向“新”而行、向“质”图强,成为全省稳增长“压舱石”。但我省在创新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为此建议:
  1.激活内生动力,构建富有竞争力创新生态。建强多元投入“资金池”,促进资本要素向科创领域集聚。参照深圳模式,设立甘肃基础研发母基金,实行“退出反哺”机制,引入国家级基金、产业龙头企业、省内优秀企业资本,深耕新材料、同位素、氢能三大战略性领域,精准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中试平台“孵化器”,加速催生应用成果。搭建“概念验证、技术孵化、产业对接、金融赋能、全流程服务”一体化中试平台,加速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多蛋连孵”。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政府保费补贴”,推动2027年中试项目落地转化率由20%提升到30%,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塑造容错创新环境。对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清单”,对重大攻关未达预期但程序合规的项目,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予以承认。
  2.强化企业主体,打造产学研协同攻坚体系。给足企业创新“话语权”,推广“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浙江模式,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每年发布100项“卡脖子”技术榜单,按照“财政资金+科技债”组合支持揭榜项目。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探索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试点,对实现国产替代、新增销售收入超过一定金额的,按新产品奖励办法给予奖励;激励龙头企业建“创新高地”,对新建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中试平台等“国字号”平台以及对获得“国家工程师奖”“中华技能大奖”“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省财政给予资金奖励;织密四长协同“服务网”,每条产业链建立四长协同专班,链长统筹、科研院校供给技术、行长设计专项授信、协会会长对接市场,建立高质量成果库与产业需求库,实现精准供需匹配,提供技术评估、概念验证、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3.数智赋能产业筑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实施“数智强链”工程。借鉴浙江“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做法,按照“1条产业链、1个数据中枢、N个智能工厂”推动产业数智转型,培育“未来工厂”和“小灯塔”车间,2027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到70%;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点”上打造典型融合应用标杆案例,“线”上推动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上打造数字化转型园区样板,对5G全连接工厂给予一次性奖励;打造西部算力高地。深耕“东数西算”工程,统筹资源支持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对入驻算力中心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设立未来产业基金,实施“AI+”场景开放计划,每年发布50个以上标杆场景,重点攻坚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6G通信、商业航天、核医药等领域,对实现重大技术首用的单位,按照装备合同价格给予一定比例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