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期漳县的区位优势与休整史实探究
2025年09月08日
字数:1,575
版次:03

张明祥


  漳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充满无限希望的红色热土。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漳县大地上都曾发生过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特别是1935年和1936年红一、红四方面军进入漳县后,对漳县人民的思想觉醒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什么红四方面军在漳县驻扎休整的时间较长,开展革命活动的内容丰富,主要有三个优势:
  一、漳县物产丰富,商贸繁荣,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大部队驻扎休整。红四方面军长征进入漳县时,部队已经离开根据地长征有一年零四个月时间了,长征途中又两过雪山、三过草地,且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部队的装备损耗严重,兵力大幅减员,指战员个人身体状况极差,加之时已秋季,气候越来越寒冷,部队急需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据盐井镇群众回忆,战士们刚来漳县时,烹饪条件简陋,多以三块石头垒成临时灶台,有面粉时便煮面,无面粉时则以麦麸、菜叶等充饥。战士们身着氆氇、褐子、毡袄、藏袍等各式衣物,颜色混杂、长短不一,部分战士的裤子因破损已近短裤形态,衣物上虱子滋生严重。受饥饿、疾病、伤痛、疲劳及连续行军作战影响,红军战士体质接近崩溃边缘,部分战士需两三人互相搀扶才能蹒跚前行,若其中一人倒下,其余人往往难以支撑,部分战士在行军途中因极度困倦,行走时打盹,腿部无力坐下后便躺倒睡去,最终因体力耗尽而牺牲。漳县虽然面积狭小,但物产种类繁多,全县海拔1640米至3941米,低海拔地带盛产小麦、大麦、青稞、玉米、蚕豆、土豆、燕麦、糜谷、荞麦等粮食作物,还有果类蔬菜。高海拔地带有天然草甸、草场及草原131万亩,载畜量为33.85万羊单位,主要养殖高山牦牛、羊、马及蕨麻猪等。漳县是甘肃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品种繁多,分布面广,主要有当归、党参、冬虫夏草、红芪、黄芪、贝母等500多种中草药。漳县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5.581亿立方米,河流山溪中生息有多种鱼类,如面鱼、草鱼、鲤鱼、泥鳅等。漳县虽然地处偏僻,但商业贸易繁荣,漳县素以“宝井汲玉”闻名,所产食盐中蕴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不仅满足当地民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更成为历代官方税收的支柱产业,最关键的是,可为长途转战的红军提供休整、生活及筹款所需的核心物资,其独特战略资源,也是周边县域所不具备的稀缺物资。漳县的商贸流通以漳盐交易为大宗商品,除在本县范围内销售外,还远销定西、天水、白银、甘南、陇南等周边地区。漳县的名贵药材、皮毛山货等也销往外地,其他作物如粮食、杂货、菜籽等仅限于本地交易。同时,盐井、三岔、新寺、贵清等较大集镇市场繁荣、商贾云集,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商品应有尽有。豫西的货担、晋北的驼队、陕南的马帮都在漳县云集,兰州的水烟、靖远的瓷器、关中的土布、湖北的砖茶,甚至俄罗斯的呢绒连同本地的商品都在这几大集市交易。全县共有商号42家。当时正值秋收季节,群众全力支援红军,1936年的漳县,地广人稀,土地宽展,且该年度气候条件适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川四族川,贵清十八里;漳河一川,南北两山,九岭十八坪,农作物普遍实现丰收,为人口承载与物资供给提供了农业基础。川区群众把刚收获的粮食马上送到部队,红军到漳县城的头三天,仅县城附近的群众就筹集粮食3万多斤,浅山区的群众则把还没有成熟饱满的青稞等粮食炒成熟粮或碾成麦丝,供战士食用,保证战士们每天都能吃饱肚子。金钟、大草滩、四族等高寒阴湿地区,红军到来时夏季作物尚未成熟,正值青黄不接之时,一般农户无粮可筹,红军补给有困难。在此情况下,各农民协会出面召集各地比较开明的富户,先给他们讲了红军的政策,说明红军借粮、借款的目的,动员群众为红军送去了大洋、马匹、活羊和生猪。全县到处都是为红军筹粮筹款的繁忙景象,使红军的给养得到了及时补充。虽然当时全县只有5万多人口,但丰富的物产足以保证部队休整之需。
  (连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