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守好陇原“青绿”底色 绘出甘肃“两山”新篇
——省政协践行“两山”理念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5年09月08日
字数:3,408
版次:02

实习记者金赚 记者张柳 贾庚



  

陇南文县天池图片由陇南市政协提供

  清风拂过陇原大地,带来秋日的讯息。祁连山巅的积雪映着澄澈天空,秦岭层林叠翠;陇南的梯田里翻涌着丰收浪潮,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苹果红透了树梢;河西走廊上,胡杨林摇曳出油画般的绚烂;鸣沙山月牙泉畔,歌声与星空作伴……这满溢着生机的秋日图景,正是我省践行“两山”理念、让生态重焕活力的生动体现。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从余村推及浙江,从浙江走向全国,“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深刻改变了中国。
  十三届省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始终把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履职重点。在民主监督中创新实践,联合省级民主党派瞄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深入一线察实情、析根由、出办法,迅速“问诊”、精准“开方”,不断提升民主监督实效。不止于民主监督,省政协的生态履职足迹遍布陇原大地,用一场场协商议政,一次次调研视察,一件件提案、建议、社情民意信息,为美丽甘肃建设注入政协智慧力量。
  如今,黄河安澜、山川披绿,陇原大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共商“生态计”“智”绘青绿卷

  日历前翻,时光回溯到去年仲秋。在省政协的组织下,委员们的足迹深深浅浅踏遍了祁连草原、黄河沿岸、戈壁园区等生态关键区域,调研工作也迎来了阶段性丰收。随后,省政协十三届九次常委会会议在兰州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议案》。
  “要自觉服务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发挥政协职能优势,助力进一步护好‘绿水’、守好‘青山’、实现‘两山’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省政协主席庄国泰的讲话为全省政协履职标定了方位。
  这样围绕生态议题凝聚共识、献智献策的协商场景,还有很多。2023年4月,“加强生态保护助力美丽甘肃建设”界别协商座谈会上,7名委员、专家聚焦黄河长江流域、祁连山和秦岭生态及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献智献策;
  同年7月,专题协商会议召开,紧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监督性调研探索民主监督新路径;
  2025年6月,月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围绕“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四水四定’落实”协商议政,聚焦体制机制、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等重要问题,为破解甘肃水资源约束难题积极献计出力……
  一系列协商活动的扎实推进,有效助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但生态保护从来不是“独角戏”,跨区域协作更是破解复杂生态难题的关键。
  “提到矿山,大家会想到什么?是机器轰鸣、碎石遍地,还是尘土飞扬、满山疮痍?”2024年6月,六省一市政协环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召开前,与会人员前往调研点——甘肃金徽矿业,眼前的满目青翠、鸟语花香彻底颠覆了大家对矿山的传统认知。
  从蚕食绿水青山,到反哺生态环境,环秦岭地区的各省市政协充分认识到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持续强化尾矿治理的重要性。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秦岭生态屏障共建、区域发展协同等关键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协商通过了《六省一市政协环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黄河宁,天下平。”2024年9月,沿黄九省(区)政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第七次会议在山西运城召开,省政协立足甘肃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定位,与沿黄各省(区)政协一道,协同联动、合力推进,为破解流域生态难题、推动全流域绿色发展贡献甘肃智慧与力量。
  

用好“生态尺”量出生态优

  “做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推进乡村振兴全过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按照省政协和省委统战部《关于建立省级民主党派对口监督我省生态环境重点领域监督机制的意见》要求,2025年4月,民进省委会赴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就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开展调研,旨在通过民主党派“直通车”、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等渠道,助力我省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再将目光投向河西走廊,曾几何时,石羊河中下游地区深陷生态困境。今年6月,农工党省委会开展河西走廊沙尘暴和荒漠化防治治理专项民主监督调研,当调研组走进永昌县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现场时,看到了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梭梭树苗正迎风摇曳,枝头的绿意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调研组成员拨开树苗查看根系发育情况,把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情况认真记录下来。
  这些正是省级民主党派开展民主监督的缩影。十三届省政协探索建立联合省级各民主党派对口监督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监督机制,2024年1月4日召开工作启动会,明确6个省级民主党派分别对口监督我省“两山”(祁连山、秦岭)、“两河”(黄河、长江)、“一市”(兰州市大气污染)、“一沙”(河西走廊沙尘暴和荒漠化防治治理)六个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按照省政协党组的统一部署,人资环委在民主监督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建立联合省级各民主党派对口监督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监督机制就是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履职实践,为各民主党派履职创造更多条件、搭建更多平台,做好做实民主监督,助推工作高质量开展。”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负责同志说。 
  群策为之则无不成,群力举之则无不胜。2024年底,省政协人资环委及时梳理总结各民主党派对口监督成果,形成专项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均作出批示,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对口监督有力,所提问题切中要害,所提建议极具针对性”,并批示相关部门采纳落实。此外,对口监督成果也及时转化成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办理落实。
  黄河安澜,国之大者。省政协立足《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涉及的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水利5个重点领域,每年突出一个方面,用五年时间持续开展民主监督,着力突出民主监督的持续性。
  2023年锚定“污染防治”,委员们深入一线查整改、督项目,啃下污染治理“硬骨头”。2024年聚焦“生态修复”,深入实地找问题、提对策,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凝聚政协力量。今年省政协将民主监督焦点对准“产业发展”,凭着“一年盯一事、一事盯到底”的恒心,逐年为甘肃黄河生态美、产业兴攒劲添力。
  

当好“护林员”青绿在心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摊开省政协委员李丁的笔记本,这句话写在扉页。作为长期生活在兰州的委员,黄河岸边的每一寸土地都装在他心里;作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他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有着别样的执着。
  过去一年,李丁委员的足迹遍布黄河沿线。除工作调研与参加省政协组织的委员活动外,他还周末驱车到兰州桑园峡考察峡谷风貌,与工作人员交流沿线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他长期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扎实的调研,《关于建设甘肃黄河文化公园,开放水利资源旅游景区的提案》也被评为省政协2024年度好提案。
  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政协委员一直是重要力量。自我省“关注森林活动”启动后,委员的身影就一直活跃着:在平凉市崆峒山,查看树体保护措施;在兰州市大砂坪凤凰台区域,调研绿化治理情况;在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协商建言、科普教育、实践体验等系列活动……
  遍布各地的足迹,是委员们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的履职担当。而这样的担当,在提案和建议中更见实效。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副院长、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王治业始终心系绿色发展,先后提交了《关于开展国家黄河文化公园(甘肃段)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的提案》《加强兰州市城市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助推南北两山绿化的建议》,并参与了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民主监督调研工作。“我的建议得到了省政协主要领导的肯定,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并转化吸收。这让我更有干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甘肃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王治业委员说。
  把生态责任扛在肩头,把履职足迹印在基层,这是省政协委员们践行“两山”理念最鲜活的注脚。据统计,2024年,省政协委员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围绕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美丽甘肃等提出提案105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生态保护未有终章,政协履职步履铿锵。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十三届省政协和广大委员们将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绘就陇原大地绿水青山新画卷献计出力,不断书写新的美丽甘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