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窑洞传歌——陇东民间抗战歌谣里的黄土记忆
2025年09月08日
字数:1,389
版次:03

师正伟


  秋阳洒在庆阳窑洞的窗棂上,红绸剪的五角星在风里晃。九十岁的王老汉蹲在门槛上,烟袋锅子“吧嗒”响,忽然就哼起一段调子:“青石头底子的水缸,盛满了咱的小米汤,八路军喝了上战场,鬼子见了魂儿慌!”
  这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歌。那年冬,日军占领了太原,炮火快烧到黄河边。陇东的妇女们围在油灯下纳鞋底,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唱:“月牙牙,亮堂堂,油灯底下坐姑娘。手纳鞋底千层厚,脚踩蒺藜不嫌扎。送给咱的亲人穿,踏破鬼子的铁脑壳!”
  陇东的民间抗战歌谣,诞生于沟壑,响于窑洞,是那烽火岁月里,百姓心头血与口中气凝成的呐喊与期冀。1942年,边区文协编印过一本《陇东抗日歌谣集》。纸页脆得像晒干的糜子秆,上面的歌多是口口相传的大白话。有首《打蚂蚱》最有趣:“蚂蚱蚂蚱你别跳,鬼子比你更可恼,啃了咱的谷穗子,砸了你的黑老巢!”馆里的老刘说,那时孩子们跟着大人在地里拔草,见了蚂蚱就唱,唱完就把蚂蚱捏死,当作“打日本”“除鬼子”。有回一群娃把私塾先生的蝈蝈笼掀了,说“蝈蝈叫得像鬼子的汽笛”,气得先生吹胡子,可转头也教学生唱“高粱穗子红似火,扛起枪来打倭奴”。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打东洋,上战场,前方打,后方帮,男女老幼一齐上。往战壕,送子弹,抬担架,救护忙,抗击日寇保家乡!”“塬上的草儿根连根,咱和八路一条心,你若敢当缩头龟,黄土不埋没良心!”这是1942年陇东报社用油墨印行的抗日歌谣集《吼塌天》中的几首抗战歌谣。这些歌谣调子极朴野,无丝竹管弦之饰,仿佛直接从陇东的黄土梁峁深处抽出的筋骨,直愣愣地撞在耳膜上,震得库房梁间簌簌落下些微尘粒。
  “荞麦花开白雪坡,八路军哥哥打狼窝。狼窝塌,鬼子怕,蒸馍噎死小东洋!”“马家沟里摆战场,土枪土炮也逞强。婆姨女子剪短发,跟上队伍打天下!”陇东的抗战歌谣,大多是群众的口头创作,是揭露日寇侵华暴行和反抗日本侵略的真实描述,非常生动,也容易传唱。它们诞生于春种秋收的间隙,传唱于驮盐贩炭的途中,响彻在担架支前的路上。它们或许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被反复摩挲,字迹漫漶;或许在激烈的转移中散佚,半页残纸被山风吹上陡峭的崖壁;又或许,被哪个识字的战士在战壕里借着月光轻声念诵,给疲惫的身躯注入一股无声的暖流。
  陇东的民间抗战歌谣没什么讲究的调子,多是用陇东小调填的词,像塬上的山丹丹,野气却艳得扎眼。有的唱行军:“驴驮炮,马驮粮,八路军走在山梁上,星星跟着队伍走,照亮咱的打麦场”;有的唱生产:“纺车转得嗡嗡响,织出布来做军装,男的打仗女的纺,咱的后方坚如钢。”没有华丽的词儿,却把老百姓的心气儿全唱出来了。就像黄土高原的沟壑,看着粗粝,底下全是扎得深的根。
  陇东的沟壑深处,至今仍游荡着那场烽火淬炼出的歌谣。2017年,我在正宁南邑关中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采访,遇见白发苍苍的袁菊莲老奶奶。她指着窑洞墙上的划痕说:“这是当年记歌词的。”原来她十五岁当儿童团团长,每天领着娃娃们在村口放哨,唱“山顶上立个消息树,树下站个小猛虎,鬼子来了咱就报,莫让豺狼进咱屋”。老奶奶说:“那时歌就是信号,就是胆子,一唱起来,浑身的劲儿就像塬上的风一样,刮也刮不完。”
  如今再听老人们唱这些歌,调子或许走了样,可那股子劲儿还在。就像窑洞里的老油灯,灯芯虽暗,却照过最艰难的日子,也映着后来的太平。日子再久,只要有人还记得这调子,那些在风里站过岗,在灯下纳过鞋的人,就永远不会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