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医药产业走出去步伐 助推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2025年07月09日
字数:1,477
版次:03
张胜祥
我省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区,开发和利用中药材资源历史悠久,在中医药产业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甘肃大宗中药材畅销世界,当归、党参、黄芪、大黄和甘草等特色优势明显,中医药产业在我省发展迅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也应看到,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中药材精深加工程度不够,大量中药材只能以原料形式出售,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中医药产业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此,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中医药种植和加工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化现有企业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产业资源,加快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利用我省中药材种质资源优势,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选育,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现代设施农业工厂化种苗繁育体系,力争在中药材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提升我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及其全产业链的行业竞争力。实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健全中医药产业的监督机制,对中医药种植到产品加工到售出严把质量关,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老产业,建立中药材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规范化中药材加工炮制标准和有效成分测定标准。加大中医药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转化,合理布局中药材市场、促进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序引导并培育陇药大品种大品牌。
二是推进中药材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度精细化开发。我省精深加工产业相对比较滞后,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粗放的种植、切片制作及仓储等原材料的简单加工处理环节,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中药材成分复杂,研发难度大、研发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且中医药产业涉及种植、加工和流通等诸多环节,产业链较长。要加快培育和引进中医药产业人才,促进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加大对道地药材的科技攻关,大力推进中药材深加工和中药新药开发。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促进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增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及成果转化。重点扶持中医药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中医药绿色道地生产体系研发与实践,提高中药材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度精细化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GMP、GSP认证,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大力拓展中医药海外市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作为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中医药产业走出去,探索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径。通过构建中医药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格局,促进本省中医药产学研资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机构或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持续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深化中医药文化弘扬与传播行动项目,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展中医药产品海外市场,着力培育针对中亚、西亚、东盟及中东欧等区域国家的中医药服务机构与加工贸易基地。确立中药材产业的重点地位和优先发展领域,重点规划中医药集群布局,促进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外销与出口业务。同时,合理规划中药材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仓储物流、加工包装以及技术服务机构等,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驱动力,对中药材信息网与物流网进行持续优化与完善,以满足国际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打造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知名品牌,助推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兰州大学侨(台)联主席,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