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铸魂的温暖旅程
2025年09月24日
字数:1,843
版次:03
乌尔罕
近日,省政协组织部分少数民族和宗教界委员及基层政协负责同志赴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开展考察调研。行程跨越青藏高原与巴蜀大地,实地考察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以及峨眉山大佛禅院、报国寺以及三苏祠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的场所。此行让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丰富现实实践与广阔未来前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及文化载体有了更深刻认知。尤其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刚结束之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祖国”“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成为广为传颂的赞歌,处处都洋溢着西藏人民喜庆、幸福、奋进的景象。
一、历史印记与时代回响: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站在布达拉宫俯瞰拉萨古城,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雄伟建筑不仅是藏文化的杰出象征,更是历代中央政权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大昭寺内,各族信众虔诚礼拜,生动诠释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背景下,宗教和谐与民族团结的交融互鉴。在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中央派遣重臣驻守西藏、管理事务、巩固边疆的历史画卷清晰呈现,有力印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遗迹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是各民族在互动中凝聚、在发展中巩固的历史必然与现实选择。
二、文化浸润与情感共鸣:充分认识宣传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在林芝市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故事,展现当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一个小村庄的变迁,折射出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彰显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基层的蓬勃生机。在四川,峨眉山大佛禅院、报国寺等承载的佛教文化,与三苏祠的文人风骨,共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蓄。佛教自印度传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三苏祠所代表的苏轼父子,其文学成就与家国情怀跨越时空,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化场所,正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以独特文化魅力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强化“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共同体情感。
从这些文化载体的育人价值中,也让我联想到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宝库,莫高窟的壁画与雕塑,融合了汉、鲜卑、吐蕃、回鹘、蒙古、西夏等多民族的艺术风格与信仰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今后开展宣传教育,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感受敦煌文化艺术震撼的同时,体悟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脉与历史记忆。
三、交融互鉴与凝心聚力: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精准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特别要深入挖掘、整理、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现实成就和先进典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同时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善于运用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现代传媒手段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等各领域,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优势、履职尽责。围绕敦煌文化中蕴含的民族交融历史、敦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好融入敦煌的文化旅游、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城乡发展等各项工作,让敦煌不仅以其辉煌的艺术吸引世界,更以其深厚的民族团结底蕴启迪人心。
此次考察调研是一次学习之旅、互鉴之旅、凝心之旅。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少数民族干部,我将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政协协商平台,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作者系敦煌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