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025年09月24日
字数:1,562
版次:03
王 燕
近年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相继建成了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城乡供水条件持续改善,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资源保障。但仍然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网体系不够完善、地下水超采较为突出等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纲目结”建设,加速完善现代水网体系。目前,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与缺水的黄河、内陆河流域还未建立有效的调配通道,全省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尚不完善,水网的系统性、综合性、强韧性还有待增强,城乡供水还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建议:一是夯实主骨架。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白龙江引水、黄河引提水供水带和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通道,上承国家骨干水网,下衔市县水网,加快形成“四横一纵、九河连通”的省级水网主骨架,构建现代水网之“纲”。二是畅通微循环。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重大引调水工程和输配水支线工程、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河流连通工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以及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引洮供水配套工程,实施引大、景电等已建工程提质增效,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在畅通微循环上下功夫,织密现代水网之“目”。三是打通大枢纽。充分挖掘现有刘家峡、九甸峡等枢纽性水库功能,大力推进马莲河大型水库以及天水曲溪水库、天水花园水库等重点调蓄工程建设,增强引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辐射作用,建设完善管网体系和调蓄能力。同时,推进水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水网装上“智慧大脑”,打牢现代水网之“结”。
二、坚持“上中下”统筹,科学分配河流区域水量。目前,制约全省发展的最大短板,仍然是水资源短缺、水指标不够的问题。黄河流域“八七”分水方案分配甘肃耗水指标30.4亿立方米,人均指标为全流域平均水平的1/2,目前用水已接近分水指标。建议:一是争取用水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建议省上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在“八七”分水方案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甘肃实际情况,给予倾斜支持。二是确定可用水量。科学测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用水需求量,全面摸清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用水总量,明确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持续推进跨行政区域河流水量分配,明晰区域初始水权。三是推进水权交易。加快建设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用水权交易制度体系,积极探索、规范推进用水权交易,不断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
三、强化“节引补”齐抓,着力提升超采治理能力。根据水利部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全省超采区由11市31县减少至9市22县,黄河流域严重超采区实现清零,天水市、定西市超采区全部清零,全省地下水超采治理初见成效,但部分流域地下水超采问题依然突出。建议:一是强化节约用水。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快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创新完善节水机制,树立节水先进标杆。二是加大水源置换力度。优先利用地表水、外调水和再生水,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等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积极发展地下水替代水源。在地下水超采区域和完全依赖于地下水进行供水的城市以及引洮供水、引大入秦等已建重大引调水工程覆盖区域,加快实施地下水置换工程,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超采及水位下降趋势。三是开展生态补水。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和水系连通建设,探索开展主要河流、水库生态水量调度工作,开展引洮济渭等河湖生态补水,增加河道地下水回补量,修复水生态,补充地下水,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天水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