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利用
2025年09月24日
字数:1,573
版次:03

高云虹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科技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近年来,我省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镍钴资源开发等新材料和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都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省会兰州拥有兰州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科研院所,还有兰白自创区和试验区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平台。但是,我省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协同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少、创新能力较弱、市场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流失问题突出、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瓶颈制约依然十分突出。如何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成果转化率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对我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依据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的不同,辅以“学科领域”进行分类,构建定位明确、边界清晰的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级层面,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如仪器设备、数据、专利等),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甘肃科技云平台”,提供技术交易、资源共享、政策咨询等服务。产业专项平台方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依托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高校院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协同平台方面,全面提升现有科技资源规模与平台服务能力,应用云计算技术对现有区域平台进行整合,将各区域已建成运行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接入云平台,做到统一调度管理,实现需求信息交互云服务,并向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用户提供科技服务,根据用户多元化需求,提升平台决策精度与服务能力。
  二、以跨域联合为核心,探索高效协同创新模式。一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借鉴深圳“产学研资用”模式,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创新联合体,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攻关机制,夯实产学研合作载体,构建以高校为基础理论研究、知识输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技术研发及应用主体,以企业为成果产业化、商业化主体的“科技共同体”,探索建立新型创新组织及研发机构,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打造低成本、便利化的众创空间,提供“苗圃——孵化——加速”全链条服务;高质量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实现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转化。另一方面,加强跨区域创新。我省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邻近地区在资源条件、技术能力、创新资源等方面也都各有优劣。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需汇集各区域资源优势,提高优势创新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区域协同平台建设,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区域协作,建成以区域特色优势为基础的联动创新体系,共同探索高效协同创新模式。
  三、丰富服务模式,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一是加快技术经理人才队伍建设,为用户提供技术成果、专利交易评估评价等专业化服务,为创新服务提供专业化保障。推行“候鸟型专家”制度,吸引东部地区科研人员通过项目合作、短期派驻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定向培养本地产业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二是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广“科技贷”等金融工具,支持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对研发投入高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成果转化收益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三是加大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科技成果通过在线平台完成供需对接和交易评估等。鼓励和支持省内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科技咨询公司等拓展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业务,为相关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归属,合理确定科研人员、高校、企业等主体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建立健全收益分配监督和调节机制,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会副主委,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