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母亲的钩针
2025年09月17日
字数:1,820
版次:04
  

张嘉

  农闲的时候,母亲总会出去打工。我和妹妹再三劝说让母亲休息休息,可她却说:“闲着也是闲着,能挣一点算一点。”
  为了让母亲打消再去打零工的念头,去年农忙结束,妻子打算让母亲来兰州待一段时间。母亲是本能地抗拒,总觉得城里没有乡下那么宽敞,加上这边小区里没有认识的人,从母亲的话语间我能听出她的别扭和焦虑。不过,在妻子的一再坚持下,母亲终于同意到兰州待一段时间。
  母亲来兰州的次数并不多,在兰州短住期间,每次出门也都是我们陪着。在她眼里,兰州太大了,太陌生了,也太吵闹了。上次母亲来,我和妻子上班后,母亲只能一个人在家,偶尔在小区转悠,最多走到小区门口买个菜,其余的地方母亲是不敢去的。离我们最近的公园也就不到一公里,母亲总怕自己不认路,怕自己出去之后找不到回来的路,给儿女平添麻烦。我和妻子看着母亲的焦虑和无奈,心里挺不是滋味。
  这次妻子和我商量,要给母亲安排个“任务”,让她在家有活干,在我们上班去的时候不那么无聊,也能抵消一些焦虑。相对于为母亲找活干来说,我更希望母亲能尝试着在周围走走,待在家里一个人确实也很无聊。妻子则说,要慢慢来,先让母亲适应一下,能待得住,慢慢减轻她心理上的负担。
  妻子知道母亲会用钩针编织小物件。于是,妻子从小红书上找了很多个斜跨包包的钩织教程,选了一个难度不大、用时不长的钩织教程,并网购了钩织所需要的原材料,想着用这样的方法,让母亲打发我们上班后的无聊时间。妻子在视频中给母亲说了我们的计划,并让母亲将自己的钩针带上。当母亲得知要给妻子钩织一个包包的时候,视频中的母亲没有了上次来时的焦虑和负担,我看到了母亲眼中的期待和欣喜。
  母亲钩织毛衣、帽子、鞋子的手艺,是和家里的缝纫机、组合柜、洗衣机一起从外婆家带过来的。多年不用了,应该还能拿起来,有些技艺,学会了,就会一辈子留存在脑子里面。
  果然,母亲刚到兰州的第一天就想着看一下钩织包包的视频,妻子给母亲看了视频。说实话,我和妻子对这个视频挺没底的,对视频中说的短针、长针、跳针、锁针等等,直接是一头雾水。母亲看完后说:“我大概知道是什么样子了,我用我带的线先起个头,到时候看看像不像,买的新线等合适了再用。”第二天我下班迟,妻子给我拍照发来了母亲钩织好的一个小底片,我想这个活终于让母亲一个人在家不那么无聊了。
  村子里闲谈中,只要谈及手巧的人,母亲的名字一定在其中。母亲从来没有看过书,也没有专门学过,都是在别人钩织好的毛衣、鞋子、帽子上看会的。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家里的门帘、窗帘、手套、鞋子、鞋垫几乎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至今我还记得,母亲深夜就把旧毛衣、毛裤拆开,洗完之后,用竹签就能织出毛衣、毛裤、手套等等。入冬之前,母亲就为我和妹妹织帽子。母亲织的帽子很别致,可以拉下来,留出眼睛和嘴巴的位置。按照现在的说法,还很时尚呢,曾经一度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母亲把妻子的斜挎包钩织出来后,我帮忙安了背带。第二天,妻子就背上去了单位。下班后,妻子给母亲分享了他们同事的评价。母亲一直说着没有视频上那么好看,妻子一直背着上下班是对母亲最好的肯定。我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和我小时候拿上奖状让她看的时候一模一样。
  母亲大概待了有半个多月,我们带她把周围的地方走了好多次。妻子总说,母亲能把这些复杂的针脚都能记得住,小区周围的路母亲走一走一定没问题。后来在妻子的鼓励下,母亲渐渐地开始在小区周围转悠,和小区的人们聊天。我也发现,妻子这次让母亲钩织包包,治愈了母亲到兰州的焦虑,妻子鼓励母亲的话,让母亲逐渐适应了陌生的环境。
  我一直在想,母亲到兰州来不该有负担的。小时候我上学的路都是母亲反反复复带着我走,直到我熟悉之后,母亲还是不放心,看着我走了她才回去。现在我长大了,我再熟悉不过的路,对于母亲来说却是陌生的,生怕不认识路给我们添麻烦。
  母亲回去的时候,把钩织好的包包拍了个照,把钩针也带走了。妻子让母亲把钩针留着,下次来了还能继续钩织别的物件,母亲却执意要带走。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回去后又把以前钩针的物件拿出来过了几次眼。母亲给妻子钩织包包的教程,慢慢在村子里传开了,很多人都让母亲教她们怎么起针、短针多少、什么时候锁针。看着视频里母亲教村子人钩织包包的情景,我和妻子都非常地高兴。
  小时候是母亲一直带我们走在她所熟悉的路上,而现在轮到我们带母亲走在我们所熟悉的路上。母亲的钩针编织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岁月,也钩织了一个幸福而又温暖的家庭。多年过去了,妻子上下班依旧背着母亲钩织的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