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促发展
2025年09月17日
字数:1,560
版次:03
兰永武
近日,我有幸参与省政协组织的少数民族和宗教界委员赴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学习考察活动。考察期间,我们来到了距离林芝市区仅12公里的嘎拉村,嘎拉村隶属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全村共39户139人,改革开放前嘎拉村村民大多以伐木、放牧、种青稞等方式维持生计。30多户人家散落在近三千米海拔的山坳里,交通困难,生活不便,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现如今,嘎拉村薄雾轻笼,青山如黛,漂亮整洁的石板路旁,特色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庭院里花团锦簇,果树硕果累累。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人均收入达4.12万元。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通过参观村上的“团结颂”主题展览馆,嘎拉村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其经验可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找准了一条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的生态发展之路。过去嘎拉村有1200多株古桃树,有人提出要加以砍伐。但村上两委班子经过认真分析论证,决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民族文化优势与援藏机制带来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积极打造核心支柱产业桃花源景区,提出了“借路兴业,以绿富民,靠团结聚力”的发展思路。二是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了步栈道,改造了民宿卫生间,修建了景观台,设置了特产区,如今全村农家乐已经达到了13家,旅游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三是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行了“网格化+村民自治”的模式,及时收集村民意见,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同时让全体村民参与村集体规划项目实施、环境整治等工作,真正实现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四是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层次高、效果好。村展览馆于2022年3月20日开馆,面积250平方米,收纳图片200余幅,物品50余件,文字0.8万余字。通过老照片、老物件、多媒体影视、电子立体沙盘、红外线感应灯罩等多种形式,精准还原了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群众的感人情景。以“美丽嘎拉村”“团结嘎拉村”“幸福嘎拉村”为篇章,生动展现了嘎拉村村民铭记党的恩情、讲好嘎拉故事、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心愿。
嘎拉村内陈列的古朴物件,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历史记忆,生动展现了村庄发展变迁与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奋斗历程;从黑白到彩色、从模糊到清晰的系列照片,如同生动的历史纪录片,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现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的历程。这些实物与影像背后,深刻蕴含着当地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的基层实践样本。
结合肃南县康乐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对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尽管前期我们制订了康乐特色示范小镇建设总体规划,但与这次考察的一些点位相比,还存在层次低、形式单一、内容不全等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进行修订完善,提升特色水平。二是围绕“六个家园”建设,借鉴嘎拉颂好共产党的恩情,讲好村里人的故事的好做法,组织专人深入群众当中继续挖掘一批故事素材,让老百姓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三是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图片做对比,展示小镇建设前后变化情况,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在党的惠民政策关怀下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取得的实实在在变化。四是进一步做好氛围营造工作,通过设计标识、图案、卡通人物等,选择在楼道、围墙、凉亭等区域宣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例,做到疏密有度且群众喜闻乐见,真正使宣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肃南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