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推动 协同发力不断提高引洮水资源利用质效
2025年09月17日
字数:1,764
版次:03
高永平
引洮工程通水以来,有效解决了受益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难题,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堪称陇原大地上的“都江堰”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这项工程建设,先后两次亲临视察引洮工程并作出重要指示。历任省委、省政府将引洮工程视作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区域发展的关键举措,从解决人饮问题到保障产业、保护生态,引洮水的综合效益正在持续放大。定西市委、市政府把高效利用作为头等大事,围绕配套工程建设、维护管理、高效利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引洮水用水总量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引洮工程通水10年来,全市引洮用水总量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0.19亿方增长到2024年的0.75亿方,支撑了全市63.5%的GDP增量。
尽管引洮工程已成为陇中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引洮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城乡生活用水少,已基本趋于饱和、增速减缓;农业灌溉用水低,农业灌溉用水指标闲置的情况突出;工业用水弱,大量用水的生产线及产品比较少。二是基础设施短板仍然存在。农村供水工程采用单管布设,部分管道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干管复线建设进度较慢,影响了供水保障能力。农业灌溉配套设施明显滞后,田间配套不完善,制约了农业用水,加之部分灌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等粗放灌溉方式,大容量的农业灌溉调蓄设施欠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够。三是工程水价水费矛盾突出。一期供水原水价为0.48元/方,农业灌溉水价为0.56元/方,价格明显偏高,且出现同地不同价的情况。引洮配套农村供水工程末端水价为3—3.5元/方,远低于供水成本,基层管理单位运行非常困难。四是工程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引洮骨干工程由甘肃水投引洮供水公司管理,定西配套工程分属五个县区,共有14个单位参与管理,造成“多头管理”的局面。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的管护经费和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为此建议:
一是找准用水增量突破口,提高水资源利用实效。抓住国家安排2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涵盖设施农业灌溉、水肥一体化项目的机遇,加快推进引洮受益区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抢抓国家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机遇,利用引洮闲置水量,在引洮覆盖的市、县规划布置一批工业产业企业,增加工业用水量。
二是加快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夯实水资源利用基础。将水利发展资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国债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向引洮配套工程倾斜。根据引洮受益区城乡供水人口、用水量情况,科学布局新建一批大型原水调蓄水池,增加区域调蓄能力,保障工程每年检修期间群众正常用水。在工业园区、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谋划建设工业调蓄水池,用引洮原水替换自来水进行冲洗、生产、冷却用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推进引洮配套城乡供水工程管网调蓄水池及干、支管复线建设,提高供水水量和供水保障能力,为和美乡村建设和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自来水。
三是加强数智水务管理建设,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省市县统一的智慧供水信息平台,实现主要设备设施在线监控,打造集全面感知、实时传输、数据分析和智慧应用为一体的智慧供水管理系统。采取“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规模化一体推进”模式,对灌区进行数字化管道输水工程改造,搭建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水资源管理相融合。
四是积极推动用水价格改革,提升水资源利用价值。坚持引洮工程水资源利用的公益属性,在省级层面制定出台既体现引洮工程供水成本和水资源稀缺程度,又降低农业灌溉和人饮供水负担的城乡居民、工业、农业、生态分类原水水价形成机制。将农业灌溉现行原水水价从0.48元/方调整至0.1元/方,提高农民灌溉用水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引洮工程效益。
五是完善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落实水资源保护责任。参照省内引大入秦工程、疏勒河调水工程等管理模式,优化灌区管理机构,落实管护经费,提升运行服务水平,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在引洮总干渠由省上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市级引洮工程供用水由市水务局统一牵头负责、县区水务部门具体运行管理的工作机制,按照行政区划理顺水厂管理体制,将省水投管理的城乡供水配套水厂、调蓄水池划拨至相关县区管理,避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推动形成市县统一调度管理格局。(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定西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