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刻出的戏曲 道情唱响的故事——环县道情皮影
2025年09月15日
字数:1,550
版次:03
张天雁
环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的交往之地,也是古老秦陇文化的融合之地。独特的民俗土壤,孕育出了融戏曲、音乐、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环县道情皮影。
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道情”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民间小曲,道情是盛唐道教音乐的“活化石”,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曲艺艺术,它起源于唐教坊之法曲。相传中唐时期,我国戏剧鼻祖唐玄宗李隆基尊道教始祖老子李耳为同宗先贤,笃信道教,为传经布道,将宫廷音乐谱写成法曲说唱表演,称道情。道情是环县皮影的灵魂,宋末在环县及周边地区流传,以环县道情为正宗。
“皮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据传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环县皮影艺术历史悠久,是陇东皮影的代表,风格最为独特,是我国四大皮影之乡之一,其制作工艺极其考究,选用生长周期长、皮质坚韧的优质牛皮,经浸泡、刮毛、晾晒、硝制等十余道工序处理后,再以特制刻刀精雕细刻,阴阳、虚实、疏密、长短错落有致。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等行当设计,体现出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雕刻则借鉴了陇东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后经清末民初“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对皮影艺术大胆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从而使环县道情皮影有了强大生命力。
作为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环县道情皮影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采取借灯、传影、配声等方式演绎故事,以五六个人组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其道具极为简单,主要是以影窗(俗称“亮子”“纸亮”或“布亮”)为舞台,影人影件透过灯光显影于影窗,供人观赏。影窗一般高3尺,宽5尺(约等于1米高、1.7米宽),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主演(俗称坐前台者)端坐前台,以便操持影人(俗称挑扦)表演动作。伴奏的乐器一般有二胡、四弦、渔鼓、简板、笛子、唢呐、甩梆、铜锣、笛呐、皮鼓、干鼓等,其中,四弦、渔鼓、甩梆、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演出时,坐前台者挑腔,剧中各类角色由他一人兼演唱、道白和挑线等角色表演,后台四五人每人掌握二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次要角色道白、应声和“嘛簧”(俗称帮腔),一唱众和,独具风格,粗犷高亢,配合默契,井然有序。特别是前台领唱、众人合声的“嘛簧”最具有艺术感染力,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构成了环县道情皮影不同于其他地方戏曲的显著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音乐为微调式,主要有两大板路,即飞板和弹板;四大调式,即花音飞板、花音弹板、伤音飞板、伤音弹板,这种快慢、花伤音相间的板路是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的基本调式。文乐管弦丝竹,多用于抒发情感,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武乐锣鼓铙钹,多用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行为动作,亦指挥文乐。
环县道情皮影主要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区,成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演出剧目百余个,流传下来的主要剧目有《蛟龙驹》《九华山》《游龟山》等。在传唱的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
环县道情皮影以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雕细刻的皮影表演为特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世纪50年代,3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1960年环县道情皮影发展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陇剧;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环县为“中国皮影之乡”;2006年5月,环县道情皮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环县道情皮影作为中国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申报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