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期漳县的区位优势与休整史实探究
2025年09月15日
字数:2,369
版次:03
张明祥
二、漳县地域特殊,偏乡僻壤,有便利的条件支撑大部队机动作战。漳县历史地位重要,是甘肃南部地区通往四川、陇中和陕北的重要通道和门户,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和屏障,因此成为了屯兵驻军的绝佳之地,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历朝历代几乎都在漳县驻扎过军队,也进行过一些战斗。东汉、三国时,就设有陇西郡都尉,辖鄣县(漳县)等几个县尉。蜀汉后主延熙十九年(256年),在漳县与武山县交界的武城山,邓艾大败姜维。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夏王赫连勃勃占领安定,秦岭以北诸郡(包括漳县)皆降于赫连勃勃。北魏拓跋焘西进伐夏,漳县并入北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7月,吐蕃自大震关入侵陇西,攻渭(漳县时属渭州)等州,从此陷于吐蕃达300年之久。
1946年,甘南农民起义骨干肖焕章、郭化如等在漳县等地建立中共地下组织。漳县地理位置偏僻,受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影响,民国年间漳县既未出现大规模富豪、高阶官僚及知名文人,亦无正规军队长期驻扎,致使国民党反动势力在此区域的控制相对薄弱,为红军活动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漳县自然地带独特,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境内有黄土梁峁沟壑、河谷川道、山源沟谷和土石山等独具特色的自然地带,且森林茂密。退可守,如突遇敌军,可迅速撤离至高山上占领制高点,可以隐蔽到深山区;进可攻,二十世纪初漳县就有5条道路,分别通往武山、陇西、渭源、临洮、岷县等地,贯通东西南北,便于灵活机动指挥军队。漳县周边形势有利,1936年9月初,蒋介石调集胡宗南、毛炳文和王均等部,抢占西(安)兰(州)公路的静宁、会宁等地区。毛炳文在漳陇阵地战之后,奉命在会宁一带,准备阻断红四方面军。这样一来,消除了漳县北面的威胁。漳县的西南面,1936年8—10月,红九军围攻岷县城和二郎山长达44天,鲁大昌孤军战斗,毛炳文部援军被阻击,与岷县西面接壤的卓尼县藏族土司杨积庆守土自保,稳坐卓尼,国民党命令其支援鲁大昌,但他只是表面上应付。这样就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队的围追堵截,守住了红四方面军北上和在漳县休整的西南门。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发起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在陇南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扩红建政。紧接着东出陕甘边界,进攻凤县并威逼宝鸡,成功吸引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从宝鸡西行直奔天水,会合其他国民党军首先围堵红二方面军。因此,红四方面军未与敌军遭遇,后顺利通过西兰公路,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这样一来,漳县东南面就比较安全。漳县地理区位重要,漳县地处红二、红四方面军所控制的洮州、岷县、西固、陇西、渭源、武山、通渭、徽县、成县、两当、康县等11县的中心位置,恰好位于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下红二、红四方面军“洮岷西战役”“成徽两康战役”与“通庄静会战役”的腹心地带,具备连接多区域、辐射多战场的地理枢纽功能。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指挥部兼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选址驻扎漳县盐井,是基于全局的战略决策,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四方面:北上可出兵阻击国民党军陇西毛炳文部向岷州的驰援,打通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及北上抗日的关键通道。 南下能配合红军总部主力部队围攻岷县国民党军鲁大昌部,为“洮岷西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战术支撑。东进一方面可前往经济相对发达的武山马力、滩歌、高楼、桦林、鸳鸯、山丹等区域开展“打富济贫”运动,筹集粮食与款项;另一方面可策应在陇南地区作战的红二方面军,推动甘南、陇中、陇南等临时革命根据地的连片发展。西出向渭源、临洮、卓尼、洮州方向进军,既能开展“扩红建政”工作、宣传革命思想、推动当地生产发展,为红军三军将士的休整补充奠定基础,又能依托漳盐资源保障红军将士健康,并满足周边十几县的食盐消费需求。
三、漳县传统光荣,民有觉悟,有广大的群众助力大部队开展工作。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祖先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就设立了军政合一的机构盐川寨(相当于县级建制)。东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始设县治,历经四易其名、五废六立,距今已有1949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漳县人民有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1925年春,漳县籍青年学子张雅韶在北京民国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漳县籍第一位、定西市第二位、甘肃省第四位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部队中以马克思理论为引导和教育官兵。红军进入漳县前,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人民一直期盼着社会变革,期盼着翻身做主,并为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长征经过漳县,在漳县大地播下了革命火种,唤醒了漳县人民的革命觉悟。红四方面军长征进入漳县时,受到漳县人民热烈欢迎与鼎力相助。在漳县休整的50多天里,全县人民节衣缩食、克服困难,倾尽全力为红军筹备粮款以及布匹、药品、食盐等物资。经此休整,全军将士更新了服装、恢复了体力、补充了军员。红军撤离漳县北上时,300多名漳县优秀儿女踊跃参军。红军撤离后,50名伤病员留在漳县,漳县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精心保护,使其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清乡”的血雨腥风中,无一人遇害。解放后,这些伤病员除极少数回原籍外,大多在漳县安享晚年。
1936年8月14日至10月5日,历时53天,漳县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成为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难得的休整之地,也为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充足条件。漳县作为红四方面军长征重要节点,有着特殊历史地位——是红军建立临时革命政权和地方武装机构数量最多、体系最全的县区之一。革命政权和群众武装建立后,积极行动,借宣传思想工作传播革命真理,靠镇压土豪恶霸打破封建压迫,以“扩红建政”壮大革命队伍与政权根基,通过发展生产、筹粮筹款,既保障红军物资供给,又改善当地民生。使长期受封建剥削压迫的漳县人民,认识到“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彻底翻身解放”的道理,愈发坚定参与革命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连载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