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协同互补赋能产业升级 加快甘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1,485
版次:03
程子建
我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具有矿产资源丰富、风光资源富集、产业基础深厚等比较优势,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核心支撑。一是新能源发展基础较好。“十四五”以来,预计到今年底新能源装机将新增6000万千瓦,相当于新建了3个“三峡水电站”。2024年外送电量超550亿千瓦时,覆盖26省,形成“大送端”绿色电网格局,为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和高载能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发现矿产190种,53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钨矿储量全国第六,开发强度低,潜力巨大。三是产业基础深厚。工业体系完备,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新能源电力转化为产业驱动力不足。体制机制障碍导致省内消纳困难,低价绿电优势未发挥;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不完整,电力价值未充分挖掘。二是优势矿产资源未能形成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多集中于采选和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未完全体现资源价值并支撑产业发展。如钨矿资源仅小柳沟钨矿生产低价值钨精矿,敦煌小独山西、肃北塔尔沟钨矿开发滞后;拥有丰富白云岩矿、硅铁资源,但未布局下游镁产业;仅对新疆钒钛磁铁精矿提钒冶炼,暂未构建钒产业链;钛产业集中于钛白粉、海绵钛等初级产品,中下游深加工(如钛合金、钛材加工)占比不高。三是省属企业间协同发展产业耦合不足。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集团等企业正在谋划企业层面“十五五”发展规划,但缺乏更高层级战略协同,易导致同质化竞争、重复投资,资源无法优化配置效率,降低了整体竞争力。为此建议:
一、破除新能源消纳体制机制障碍,优先发展先进高载能产业。一是构建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新模式。用好我省作为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优势,积极探索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支持创新发展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等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新模式。二是高效利用绿电发展先进高载能产业。支持依托绿电,开展产业招商及自主培育,重点谋划布局高性能铝合金、高性能钢铁、电子信息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全力将我省新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二、聚焦省内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持续推动产业延链补链。一是加快钨矿资源开发利用。利用地勘基金加大对钨矿资源勘查投入,支持企业优先获取矿业权,尽快开发敦煌小独山西、肃北塔尔沟钨矿,扩大精矿规模;支持酒钢牵头组建钨产业发展研发中心,积极引进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链向钨合金、钨丝、硬质合金等高端深加工拓展。二是推进镁产业项目落地。推进高品质白云岩矿资源开发利用,支持酒钢镁基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落地实施,鼓励企业开展镁合金技术攻关并推进产业化应用。三是加快钒产业链条延伸。支持酒钢申报提钒转炉项目,加大钒产业政策支持,积极引进下游企业合作共建钒电解液产线并发展全钒液流电池,形成完整钒产业链。四是培育壮大钛产业。鼓励具有钛材加工能力的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加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钛合金产品开发力度,加快推动钛合金精深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深化省属企业多领域协作,强化战略合作效能。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应注重加强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白银集团等大型企业间的沟通协作,强化统筹规划,明确各自定位,推进耦合发展。如酒钢集团矿产伴生的铜、银可由金川集团提取深加工;建议金川集团主攻新能源电池材料(硫酸镍、磷酸铁锂等),酒钢集团负责负极石墨、电池箔等高载能产品。推动建立企业间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合作,联合攻关重大项目,携手开拓增量市场。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酒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