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从民盟酒泉市委会的实践说开去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937
版次:03
王怀诗 张高亮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大规模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工作,但精准扶贫则始于2013年。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成为脱贫攻坚战之后的又一艰巨任务。本文以酒泉市下辖的肃州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的几个乡镇(村)为实例,总结在甘肃省等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民盟基层组织的典型实践,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路径和机制。
启示1:要善于找到真问题
民盟酒泉市委会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的学习入手,先后多次开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等专题调研,深入乡镇村组了解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把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作为切入点,然后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立体推进。在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调研过程中,民盟酒泉市委会特别强调目标明确、任务清晣、责任具体;在数据上做到精、准、实、细,既有“大数据”(四川、贵州等国内大量相关案例)在相关性、趋势性上的支撑与借鉴,也有“厚数据”(月牙泉村、永久村等典型案例)在精准性、因果性上的梳理和剖析。通过多年的蹲点调查和持续跟踪,他们找到了当地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发展瓶颈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不足,产品结构简单,缺乏地方特色,经营水平偏低等。问题找到了,就可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机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启示2:要能够真的解决问题
首先,酒泉市制订并认真落实《政党协商年度计划》,确保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渠道畅通,并建立协商反馈方式,增强协商的实效。例如,在酒泉市经济工作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民盟酒泉市委会主委提出加强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议,其中涉及做大“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等内容。
其次,民盟酒泉市委会利用资源特色,发挥多界别优势,建立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如何把酒泉市拥有的丰富的、独特的资源要转化为旅游资产,转化为社会资本,就需要当地政府系统整合多方力量。民盟正好可以发挥教育、文艺、科技、经济、法律、农业、医疗等多界别智力优势,做好组织规划和协调,以及与企业、市场、村民的协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宣传、开发、配置和运营活动予以实现。
最后,民盟酒泉市委会综合施策,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例如,在2022年,民盟酒泉市委会就提出“四个聚焦”的理念,先后到肃州区、瓜州县和敦煌市就城乡融合发展开展调研,在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条件、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村级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提出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10余条;深入肃州区金佛寺镇开展花卉制种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调研,在全力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建成千亩花卉制种示范基地、开发制种兼景区功能、推进花卉制种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启示3:要谋求解决问题之后带来的
真效益
民盟酒泉市委会盟员深入挖掘资源,协同当地政府、人大、政协,联合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献计献策,久久为功。截至目前,酒泉市业已策划包装了十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如以朝圣敦煌的历史文化之旅、以放飞心情为主的大漠奇观体验之旅,以知古鉴今为主的丝绸之路研学之旅、以风行自由为主的穿越戈壁自驾之旅、以超越自我为主的激情户外探险之旅、以异域风情为主的民族特色观光之旅、以修身养性为主的自在休闲康养之旅、以拥抱自然为主的美丽乡村度假之旅等,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
其中,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场村就是民盟酒泉市委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马场村是一个蒙古族特色村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但在乡村发展的初期,村民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培育、经营方式与资产运营、技术资源和资本增值等方面,都只有朴素的感知,缺乏市场服务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民盟酒泉市委会通过深入调查,借助多党合作,积极建言献策,帮助马场村旅游梳理出更清晰的特色和更多的亮点。在民族文化体验上,马场村保留了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元素,如蒙古包、赛马场等。游客可以体验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包括骑马、射箭、品尝蒙古族特色美食等。在自然风光体验上,马场村位于草原地带,草地广袤,交通便利,周边自然环境优美,适合开展生态旅游和户外活动。在民族特色建筑上,村内有多座超大的蒙古包,以及马鞍、马镫、奶食品器具等蒙古族元素雕塑,展现了蒙古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此外,马场村还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活动,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服饰展、马头琴演奏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现在,马场村村民的服务意识、旅游经济观念、科技文化思想,以及村民的实际收入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作者王怀诗系民盟甘肃省委会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特邀研究员,甘肃省政协智库首批专家;张高亮系甘肃现代职业培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