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着眼“点”上用力 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396
版次:03
成广平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大,石化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数智化程度、产品附加值、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条赛道齐头并进、形势喜人。这就需要我们聚焦传统产业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为此建议:
一、坚持“守正”立足点,筑牢“四链融合”的根基磐石。经过长期积累,石化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省工业发展的支柱。迫切需要巩固优势链条,深度梳理现有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与核心优势,避免盲目跟风转型导致根基动摇。如金昌可聚焦镍钴新材料精深加工,兰州强化石化产业链精细化与高端化等。迫切需要传承核心工艺,重视并保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统工艺技术,将其作为创新的重要起点和独特竞争力来源。迫切需要保障基础供给,确保能源、原材料等基础生产要素的稳定供应与高效利用,为融合升级提供“压舱石”。
二、扭住“创新”关键点,激活“四链融合”的核心引擎。精准锚定创新方向,围绕产业链关键瓶颈与未来需求,部署创新链。设立省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技术需求库,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揭榜挂帅”。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真金白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链主企业开放场景、共享资源,带动链上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持续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与研发投入强度。促进创新要素融通,构建“产学研用金”高效对接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省内优先转化,试点“创新券”跨区域、跨领域通用,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
三、聚焦“深度”突破点,打通“四链融合”的价值梗阻。以数据赋能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覆盖重点产业链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产业链运行状态实时感知、资源精准配置、风险智能预警,以数据链深度赋能“四链融合”。以场景牵引深度融合,支持重点园区、龙头企业打造“四链融合”示范场景(如“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工厂、智慧矿山、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让创新成果、金融活水、专业人才在真实场景中深度融合、创造价值。以整合拓展深度融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或通过战略联盟、交叉持股、专业化整合等方式,在重点领域构建若干“链群协同、深度耦合”的产业生态圈,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力。
四、筑强“机制”支撑点,构建“四链融合”的坚实保障。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省级四链融合促进中心,由省级层面牵头,相关部门、重点市州、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参与,打破部门壁垒,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创新金融支持机制,联合设立省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发挥好我省结构调整等基金功能作用,为传统产业固本升级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等模式,解决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探索建立“四链融合”项目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实施“陇原工匠”升级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靶向引进急需紧缺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推动省内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建立人才在“四链”间柔性流动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四链融合”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融合深度、创新转化率、产业竞争力提升等纳入相关部门和市州考核指标,形成鲜明导向。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