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立秋
2025年08月08日
字数:858
版次:04
晨露在梧桐叶尖凝成水晶时,望着母亲挎着竹篮从早市回来的背影,恍惚间又看见二十年前的晨光里,外婆也是这样提着荷叶包进门,蓝布下露出秋茄的紫晕与秋瓜的青皮。那时,我总爱扒着竹篮边缘,看她粗糙的手拂去藕节上的湿泥,“立秋要贴秋膘,还得啃秋呢!”,她的声音混着露水的清润,像浸了蜜的秋瓜瓤。
灶间腾起的白雾里藏着旧时光的影子。秋茄子撕成条时的脆响,总让我想起十岁那年,外婆教我辨认“带紫晕的才是秋茄”,她的指甲掐在茄蒂处,留下月牙形的白痕。五花肉在砂锅里翻滚时,母亲的手法和当年外婆如出一辙。记得十五岁那个立秋,我趴在灶台边看肉块裹着糖汁冒泡,外婆用筷子戳了戳肉皮:“要炖到能透光才好。”如今母亲也这样做。肥膘在舌尖化开的瞬间,我忽然想起外婆总把最肥的那块夹给我,说我“长身体呢”,自己却啃着瘦筋。
午后剥菱角的竹匾,还是当年那只。外婆的手指关节肿大,却能精准掐开青紫色的硬壳,她教我“找壳上的月牙缝,一掰就开”,我总笨手笨脚弄破指甲,她便把剥好的菱米堆在我手心,说:“慢慢来。”嫩菱米湃在井水里,凉丝丝的,想起我趴在木盆边看她采菱的滋味——她的裤脚沾着黑泥,手里举着刚摘的菱盘。当老菱煮糯米的香气漫出来时,恍惚看见蒸笼上的白气里,她正往我碗里加了一勺饭,说“读书人要多吃点。”
傍晚的紫苏叶带着露水香,父亲摘菜的背影和记忆里的祖父重叠。小时候,我总爱跟外公去菜园,看他掐下紫苏叶时,紫绒上的金粉沾得满手都是。母亲调酱汁的手法,是外婆手把手教的,“盐要少,糖要多,才衬得出藕的甜”,当年我偷尝酱汁被齁得直伸舌头,她便用指尖蘸点给我,说:“这是秋天的味道。”雪白的藕片裹着紫红酱汁,脆生生的口感里,藏着无数个立秋傍晚的等待——外公踩着暮色进门,手里攥着一把紫苏,母亲系着围裙开始在灶台忙碌,我和弟弟趴在桌边,看墙上的影子被灯光拉得老长。
月光爬上院墙时,捏着青紫色的菱角壳,忽然懂了那些藏在食物里的牵挂。立秋的滋味从不是某道菜的味道,而是外婆剥菱米的耐心、是母亲炖肉时的专注、是家人围坐时的笑语,是岁月在舌尖刻下的、带着温度的回忆。
(聂顺荣)
灶间腾起的白雾里藏着旧时光的影子。秋茄子撕成条时的脆响,总让我想起十岁那年,外婆教我辨认“带紫晕的才是秋茄”,她的指甲掐在茄蒂处,留下月牙形的白痕。五花肉在砂锅里翻滚时,母亲的手法和当年外婆如出一辙。记得十五岁那个立秋,我趴在灶台边看肉块裹着糖汁冒泡,外婆用筷子戳了戳肉皮:“要炖到能透光才好。”如今母亲也这样做。肥膘在舌尖化开的瞬间,我忽然想起外婆总把最肥的那块夹给我,说我“长身体呢”,自己却啃着瘦筋。
午后剥菱角的竹匾,还是当年那只。外婆的手指关节肿大,却能精准掐开青紫色的硬壳,她教我“找壳上的月牙缝,一掰就开”,我总笨手笨脚弄破指甲,她便把剥好的菱米堆在我手心,说:“慢慢来。”嫩菱米湃在井水里,凉丝丝的,想起我趴在木盆边看她采菱的滋味——她的裤脚沾着黑泥,手里举着刚摘的菱盘。当老菱煮糯米的香气漫出来时,恍惚看见蒸笼上的白气里,她正往我碗里加了一勺饭,说“读书人要多吃点。”
傍晚的紫苏叶带着露水香,父亲摘菜的背影和记忆里的祖父重叠。小时候,我总爱跟外公去菜园,看他掐下紫苏叶时,紫绒上的金粉沾得满手都是。母亲调酱汁的手法,是外婆手把手教的,“盐要少,糖要多,才衬得出藕的甜”,当年我偷尝酱汁被齁得直伸舌头,她便用指尖蘸点给我,说:“这是秋天的味道。”雪白的藕片裹着紫红酱汁,脆生生的口感里,藏着无数个立秋傍晚的等待——外公踩着暮色进门,手里攥着一把紫苏,母亲系着围裙开始在灶台忙碌,我和弟弟趴在桌边,看墙上的影子被灯光拉得老长。
月光爬上院墙时,捏着青紫色的菱角壳,忽然懂了那些藏在食物里的牵挂。立秋的滋味从不是某道菜的味道,而是外婆剥菱米的耐心、是母亲炖肉时的专注、是家人围坐时的笑语,是岁月在舌尖刻下的、带着温度的回忆。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