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丝路上的三国遗迹
2025年07月21日
字数:2,851
版次:04
张天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上,甘肃的陇南、天水都是重要的城市,也是三国时期的主战场,并留下不少遗迹,这些古老而真实的遗迹常常引发人们追思魏蜀之间惊心动魄的三国故事。
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位于甘肃张家川县东恭门镇上城子村,是关陇大地咽喉之地,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发生之地。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因马谡违诸葛亮节度,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街亭失守,蜀军主力溃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从此街亭名扬天下。
街亭,西汉时称街泉县,东汉降为亭,并入陇县(今张家川县南),后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皆称为街亭,宋代称为弓门寨。这里地处陇山西侧,地势险要,南靠凤凰山(即当年马谡所守的南山),山间有3米宽古道,并有烽火台;街亭古城遗址依山而建,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是名副其实的街亭古战场遗址。
铁笼山位于甘肃礼县城南15公里处,是先秦西垂发祥地西南门户的战略要冲,山高势险,雄伟奇峻,绝壁峭峙,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因山形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是姜维与司马昭大战之地。《蜀志·姜维传》载,“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铁笼山三国遗迹有牛头山古堡、姜维“营垒”、烽火台、“营坪”、“营盘梁”以及在铁笼山发现的弩机、铜箭镞、铜印章、铜车饰件等,最为珍贵的是一枚刻有“军司马印”方铜印,是姜维大战铁笼山的实物见证。
祁山道因祁山而得名,自古就是连接川、陕、甘的交通要道,是秦人最早发祥地,被称为“陇蜀古道”,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兵北伐“六出祁山”而闻名。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祁山道是通过礼县祁山、连接天水和汉中的古道,向南连接金牛道入蜀。
祁山道上三国遗迹有武侯祠、铁笼山、铁堂峡、祁山堡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汉光武帝刘秀伐隗嚣、宋代吴玠吴璘兄弟抗金战事均发生在这里。
祁山堡位于甘肃礼县城东的祁山镇,建于西汉,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伐魏屯兵的营堡,“祁山暮雨”为礼县八景之一,也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据《三国志》之《诸葛亮传》《张郃传》载,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战,射杀郃”,得胜后引兵退守祁山堡。
祁山堡坐落在西汉水北岸,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峰顶平坦如坻,高数十丈,高峻挺拔,峭峙孤险。西南只有一门可入城堡,沿盘旋小径方可迂回至堡顶。堡内建有武侯祠,存有历代名人书写匾额、楹联、碑石等;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故垒、圈马沟、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遗址。
木门道俗称峡门,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牡丹镇木门村,自古是街亭、上邽(今天水市)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是曹魏名将张郃殒命之地。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战,射杀郃。”又据《三国志·张郃传》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谥曰‘壮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伐魏,命蜀将魏延率人马伏于木门道峡谷,诱引魏将张郃误入此道,张郃中箭身亡,葬于峡谷峰坪上。
木门道东西两面雄山对峙,壁立千仞,空谷一线,状若天然门户,东侧为王家梁山和张家坪,西侧为旋帽梁。中间有一条宽约20—50米长的峡谷,谷中稠泥河自北向南流入西汉水,峡谷窄处仅一小道可通。三国遗迹有木门道古战场、张家坪诸葛亮拴马的拴马湾、蜀军作战的擂鼓台、擂鼓台上有椭圆状的石鼓、土钟以及武侯祠、关羽庙、张郃坪、张郃墓等,还有发现的三国时期箭头、刀、矛、剑等兵器。
诸葛军垒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羲皇大道西路北,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与曹操对峙时留下来的一个小土堆,为古秦州八景之一。据《三国志》载,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率师北伐中原,与曹魏军在上邽(今天水市)、卤城(今礼县盐官镇)、祁山(今礼县祁山镇)等地展开了拉锯战,筑垒防御,诸葛军垒就是蜀军占天水后遗留下的遗迹之一。
诸葛军垒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苍松翠柏,肃穆幽雅。相传蜀军打仗时每人背一个“乡土袋”,装着家乡泥土,以防水土不服。蜀军攻下天水后,发现秦州水土与蜀中无异,遂将所带“乡土”堆积于天水城东门外,形成一个大土墩,也成了诸葛亮练兵演阵,整顿军纪的练兵台,后人称之为诸葛军垒。每当正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人们又称其为“无影墩”。
姜维墓位于甘肃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将军岭的靴子坪上,是姜维衣冠冢。据传,姜维兵变失败惨遭杀害,其随从将姜维的遗骸、衣物和鞋子盗出,背回姜维故乡,遂在南山建起衣冠冢,靴子另葬在冢旁边,南山也因此称为靴子坪。
姜维墓坐南向北、青白大石垒砌而成,背依群山,面临渭河,地势开阔,山水环绕,墓冢高1.2米,象征姜维12岁离家从军,周长6.2米,表示他62岁以身殉国,冢前9级踏垛指九伐中原,两侧踏垛间一条光滑坡面通道上题有“远志”二字,源自姜维修书于母“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经典故事。
阴平道因阴平郡名而得名,是从甘肃文县进入四川成都的一条捷径,以奇险著称,因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道灭蜀的军事奇迹而著名。据《三国志·邓艾传》载,景元二年(261年)邓艾与其子邓忠先后于段谷(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侯和(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沓中(今甘肃舟曲县西北)、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等地多次打败蜀将姜维,彻底打乱了蜀军防御战略。邓艾便“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奇兵卫其腹心”,并于景元四年(263年)冬十月,“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从摩天岭鱼贯而下,蜀逐平。”
阴平道上三国遗迹有木门道古战场、邓邓桥、花石峡、险崖坝栈道、阴平桥、玉垒关等。其中,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摩天岭,是最为险峻壮观的旅游景点之一。
邓邓桥在甘肃宕昌县城南官亭镇花石峡的岷江上,其独特的“握臂”造型,竟与三国邓艾伐蜀有关。据《三国志·蜀书·邓艾传》载,“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263年屯兵沓中的姜维(今舟曲县),得知曹魏大军攻蜀,便退守剑门关,以阻魏军。但邓艾与其子邓忠率大军取道陇西、漳岷,从俯背入川;行至花石峡,为岷江所阻,遂令士兵缘山崖修造栈道,在花石峡口两岸修造桥梁,入阴平道,攻入成都。因桥为邓艾父子所修,故名邓桥或邓邓桥,一直沿用至今。
邓邓桥作为三国遗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除邓邓桥、三国古栈道、邓邓桥摩崖遗迹外,在花石峡中,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摩崖以及有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鲁班崖摩崖、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通北口摩崖、清康熙八年(1669年)候儿坝摩崖及康熙间尖佛嘴摩崖等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