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萤石资源新动能 塑造氟化工产业增长新优势
2025年07月04日
字数:1,516
版次:04
省政协常委,民盟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 王晓玲
氟化工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电池、5G通信等领域,高端氟材料市场需求年均增速达10%以上。而萤石作为氟化工产业链的核心原料,主要分布于酒泉、张掖、金昌等地,全省现已探明萤石矿资源储量约2800万吨。与此同时,全省风光电装机规模达6878.09万千瓦,年发电量超806.15亿千瓦时,为萤石资源开发提供充足绿电保障。近年来,我省抢抓“双碳”战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依托丰富的萤石资源和绿电优势,积极推动氟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极注入了强劲动力,“萤石原矿开采—氢氟酸生产”的基础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我省氟化工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瓶颈:一是产业链条发展不均、延伸不足。全省萤石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氢氟酸下游延伸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60%;产业链上游萤石开采粗放,下游配套企业稀缺,本地市场消化能力不足,56%以上产品需外销。二是资源开发勘查滞后、联动不足。全省萤石矿权分散,小矿点多,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未充分发挥,规模化开采不足,资源利用率亟待提升。三是创新人才短缺、技术滞后。省内高校院所科研支撑不足,高端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向东部沿海流失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四是要素保障用地紧张、审批低效。标准地指标紧缺,土地审批周期长,重点项目落地平均耗时超90天。为此建议:
1.强化资源管控,推动规模化开发。建立萤石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建议省级层面出台《萤石资源保护与开发条例》,关停小散矿点,严格限制原矿低层次开发,优先保障省内深加工需求;组建产业联盟,以酒泉为核心,联合张掖、金昌等资源地,推动省内龙头企业整合中小矿区,实现统一规划、规模开采;加大与省市地质勘查单位的协调对接力度,积极推进省、市地勘基金项目的申报,在酒泉试点“矿山生态修复+智能化开采”模式,推广无废开采技术,建立萤石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伴生资源(如重晶石)纳入综合开发范畴。
2.深化区域协作,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围绕巨化项目招引氟化工下游企业,布局锂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酸锂)、含氟医药中间体等高端项目,推动构建“原料—中间体—精深加工—下游应用”的氟化工全链条体系;共建“西北氟化工产业带”,与内蒙古雅布赖、青海大柴旦等园区联动,分工布局上游原料供应和下游精深加工,联合酒泉、金昌、白银共建“河西氟材料产业联盟”,实现萤石—氢氟酸—含氟材料—终端应用全链条协作;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争取将甘肃氟化工基地纳入工信部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为承接东部氟化工产业项目转移做好准备。
3.突出创新驱动,攻克“卡脖子”技术。搭建产学研平台,探索引入巨化研发团队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甘肃本地知名院校、企业联合共建“西北氟化学品应用研发中心”,攻关电子级氢氟酸提纯、全氟醚橡胶合成等关键技术;扶持 3—5 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与中化蓝天、巨化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引进先进工艺与管理经验;建设示范生产线,联合巨化公司在玉门工业园区设立氟化工中试基地,省级财政给予补贴,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强化人才引育,将氟化工专家人才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出台“氟化工人才专项政策”,支持企业与东部化工院校定向培养技术骨干。
4.优化政策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实施绿色用能配套,利用河西走廊新能源优势,对氟化工企业给予绿电指标倾斜,降低综合能耗成本,建设“氟—氢—电”联动体系,在酒泉打造全国首个绿电驱动型氟材料基地;建议省级财政设立氟化工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对关键项目提供贴息贷款或股权投资;将氟化工纳入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目录,在土地、税收、能耗指标上给予倾斜,对高端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定制服务,缩短落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