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 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2025年07月04日
字数:1,434
版次:03
省政协委员,白银市政协副主席 杨万军
我省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镍、钴、铂、硒储量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的57.3%、29.7%、69.6%、47%。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资源优势转化,电镍、电钴产量分别占国内总产量的86%、64%,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要资源基地。目前,全省正以金白兰武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耦合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采选冶—精深加工—新材料应用”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集群实现产值2979亿元,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8.9%。但有色冶金产业发展仍存在瓶颈制约:
一是资源保障面临严峻挑战,深部找矿技术尚未突破,尾矿再选回收率偏低,资源接续压力大。
二是产业层次低,主要以电解铝、镍盐等初级产品为主,高品质高温合金专用镍、电池材料、航空铝材等高端环节缺失,高性能铜箔等精深加工占比偏低,稀土产业停留在冶炼分离阶段,产品附加值低。
三是配套支撑能力薄弱,铜箔阴极辊、高温高压反应釜等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低,多功能金属陶瓷涂层技术产业化应用不足,有色金属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高精尖人才。
为此建议:
1.构建多元化资源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深化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与矿产资源富集省份合作,加大海外矿产投资开发,开辟多元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障渠道。申请设立国家战略性矿产储备基金,对镍、钴、稀土等实行“战时储备+商业储备”双轨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施省内资源挖潜与替代计划,加大白银等老矿区尾矿再选技术攻关力度,建设镓锗等金属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2.锻长产业链条,推动有色冶金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依托我省稀土等骨干企业,在白银布局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园,聚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低重稀土磁体,延伸稀土储氢、发光材料产业链,打造“稀土冶炼—功能材料—终端应用”产业集群。依托酒钢集团开发航空钛铝基合金、火箭发动机铌锆合金,申请设立“航空航天材料检测认证中心”,加快培育航天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金昌国家级镍钴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镍钴基高温合金、镍钴合金粉末、镍基催化剂、三元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和项目,加快打造镍钴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区。
3.探索绿电赋能科学路径,构建循环发展体系。探索建立“有色冶金+绿电”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有色冶金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引导企业购买绿证、使用绿电,逐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支持有色冶金企业参与建设分布式风、光发电项目,推动电力自发自用、就地消纳、余电上网,开展新能源电力直供直连试点,降低有色冶金用电成本,实现绿电与有色冶金耦合发展。借鉴青海绿电供给溯源模式,建设绿色电力调度中心,打造覆盖全省能源区块链平台,支持绿电优先向有色冶金企业直供直连。
4.发挥我省有色冶金科技优势,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发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改革试验区政策优势,整合省内有色冶金科研院所资源,依托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有色冶金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组建有色冶金产业创新联盟,畅通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有色集团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聚焦有色金属、稀土、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重点,强化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下游产品开发。在兰州新区、白银高新区建设有色冶金科研开发中试平台,提供从实验室样品到产业化生产的全链条验证服务,加速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着力提升国家级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