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关于放大我省新能源优势的建议
2025年07月04日
字数:1,603
版次:03

省政协委员,甘肃电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蒲培文


  为进一步发挥我省风光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层面推出了《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着力打造全国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到2030年底装机达到1.6亿千瓦。《方案》的出台,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新能源高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但随之而来的新能源建设、运维、消纳矛盾也更加凸显。
  一是新能源布局统筹不够。全省统调新能源建设主体多达680多家(全级次),平均新能源装机容量仅9.83万千瓦,场站小而散、遍地开花,缺乏规模效应。同时,新能源项目无论装机大小,都必须按照独立主体配套建设并网、储能等设施,无形中增加了建设成本和电网的调度难度。
  二是接入系统滞后并网困难。当前,全省仅建成两条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陇电入浙在建,陇电入川待核准,现有通道不能满足外送需求。近几年,我省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达到25%,而外送电量年均仅增长7%左右,外送能力远远低于装机增速。同时,受新能源快速增长影响,由电网侧负责规划建设的新能源场站接入系统滞后,致使电源侧建设需等待网侧进度,部分投资主体出现等待观望情绪。
  三是省内消纳严重不足。我省高载能产业负荷需求有限,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达到全省最大负荷3.2倍以上,致使电力产能严重过剩,形成结构性矛盾。其中河西地区新能源利用率同比降低16%,“弃风弃光”率持续攀升。
  四是地方竞配政策不够科学。新能源竞配政策要求竞指标必须配产业,致使装机规模相对较小的发电企业,为了满足地方产业落地要求,不得不背离主业搞副业,引进一些以组装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建立分厂凑数字,新增产业有数量没质量;即使一些装机规模较大的企业,完全依靠自身招商引资或发展新兴产业,也根本无法实现。以腾格里沙漠基地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为例,该项目年发电量预计120亿千瓦时,相当于金川集团公司两年的用电负荷。如此巨大的消纳压力交给电源建设主体落实,基本不可能完成。
  为此建议:
  1.加强新能源指标竞配规划统筹。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思路,加大“沙戈荒”基地一体化开发力度,提升新能源产业集中度和协同性。对于“沙戈荒”风光资源外送项目,省上应支持符合企业主业、融资能力强、资金状况良好的省属企业和头部央企合作开发建设,提高项目建成后的运营能力和综合贡献率。
  2.多措并举放大电力要素招商优势。探索高载能大用户阶梯退费政策,对实际用电超10亿度以上的大企业或工业园区、新引进高载能企业,每增加1亿度电,通过按一定比例退还政府性基金及附加、降低涉网费用等,降低负荷侧用户用电成本,吸引高载能企业加快向我省聚集。引入差价合约机制,完善新能源高占比特性下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稳定投资收益,提振投资信心。
  3.推动电网公司加快外送通道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确立为加快电力消纳的重要举措,实现大型基地与特高压通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围绕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等新能源基地,再谋划争取2—3条外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不断提升陇电外送能力。加快750千伏北通道建设,改善河西地区新能源送出瓶颈问题。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支持绿电聚合、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模式,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中优先推进。
  4.统筹解决省内消纳不足问题。借鉴庆阳大数据中心“绿电聚合”模式,聚焦河西地区丰富风光资源和良好负荷条件,将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工业园区用电企业作为集团大用户,统一委托有实力的售电公司以“风光水火储”全业态打捆售电模式开展购售电业务,通过市场方式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推动发电侧和用户侧良性发展。由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建设省内新能源输电通道,将河西地区富余的绿电直送兰州新区等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开展绿电制氢,拓展氢能重卡、燃煤机组绿氨掺烧以及氨醇产业链延伸,缓解大电网调节和消纳压力,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