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寒旱农业气候资源 打造现代寒旱区特色农业新模式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1,157
版次:04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专职教师、正高级工程师 姚玉璧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我国寒旱农业主要区域之一。独特的寒旱气候生态环境孕育了各类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一是我省寒旱区年平均气温<12℃,低温有利于蛋白质、淀粉等干物质积累。二是高寒低温气候生态环境下家畜生长缓慢,形成不可替代的优质畜产品。三是太阳短波辐射资源丰富,光照充足,促进农作物糖分、蛋白质和维生素、光合色素(如叶绿素)等营养含量积累。四是长期寒旱的气候生态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土质结构。作物从深层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总量高于其他地区,含有更多干物质、矿物质和辛香类、生物碱类物质。五是气候凉爽,相对湿度小,尤其是冬季低温环境使病虫害越冬基数降低,形成高附加值农产品。六是寒旱地区一年一熟制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病虫害积累程度轻微,有利于土壤恢复保持良性状态。同时,寒旱地区的天然草原畜牧业区域和农牧交错地区农家肥等有机肥源避免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农药污染,对作物优良品质的形成具有可持续性。
我省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潜力、优化结构促进寒旱农业协调发展、打造现代寒旱区特色农业新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建议:
1.开展寒旱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精准实施扩量行动。针对高原夏菜、马铃薯、苹果、百合、油橄榄、牛羊肉、道地中药材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开展寒旱特色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与评价,将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区划精细化到乡镇,明确最优发展区、适宜发展区和次适宜发展区的阈值,精准实施扩量行动,提升特色产业资源利用效率。
2.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高效开展提质工程。建立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监测管理体系,推进现代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水、辐射等)、土壤墒情等环境因子的实时监测,提高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智能监测以及农业智慧管理水平。在特色农业区域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过程中,集成应用大田集水、地膜覆盖、抗旱剂应用、抗旱品种选育及集水补充灌溉等一系列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维护灌溉农田水盐平衡及生态系统稳定。
3.提高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利用效率,优化结构实施延链行动。依据河西绿洲农业系统功能和资源配置,兼顾农、林、牧业,在核心区域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种植业,在过渡区域发展经济林业和养殖业,在边缘区域发展生态林业和适度观赏性林业及旅游业,构建农林牧耦合的生态系统,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进一步推广植物工厂式智慧农业,动态匹配作物需水规律,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
4.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依靠科技开展增效行动。深化寒旱区气候生态环境对动植物的生理、生化、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为依靠科技实施增效行动提供理论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复合生态农业、阳光农业、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型、加工主导型农业产业,全面推动我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