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以水定产 科技赋能 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1,127
版次:04

省政协委员,大禹节水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浩宇


  推动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破解水资源的瓶颈,出路在于科技赋能与产业链协同。结合“在扩量、提质、延链、增效上下功夫”的核心要求,谈几点具体建议:
  1.在“扩量”上,以节水增地保障产业基础,优化区域布局。一是以水定地,科技增田。严格落实“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同时,通过大规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将原有的中低产田改造为“旱能灌”的稳产田、高产田。推广“滴灌、微灌、覆膜保墒”等技术,实现“省水扩量”。二是分区施策,优化布局。立足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细化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带布局。在河西等水资源极度紧张区域,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耗水的设施农业和精品林果;在中部及陇东等地区,合理扩增高原夏菜、马铃薯种薯等节水型特色产业规模,形成与水资源相匹配的产业空间格局。
  2.在“提质”上,以精准灌溉提升产品价值,强化品牌塑造。一是加大节水产品质量与市场秩序监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形成合力,加强对节水灌溉产品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的质量监督。严格市场准入,加大抽检力度和频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供应商“红黑名单”制度,引导和扶持优质产品、诚信企业占领市场。二是推行“水肥一体化”精准农艺。大力推广集成智能水肥一体化的精准灌溉系统,根据作物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按需、按时、按量的精准供给。
  3.在“延链”上,以节水闭环驱动产业链融合,拓展价值空间。一是向前延伸,发展节水装备制造业。支持本省节水灌溉龙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发展适合寒旱地区的智能节水装备制造业,将节水技术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寒旱农业节水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二是向后延伸,赋能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农旅融合。节约下的水,可以用于支持发展农产品清洗、分拣、冷藏、精深加工等后端环节,延长产业链。同时,将规模化、智能化的节水灌溉农田景观与乡村旅游、研学教育相结合,打造“节水生态农场”等新业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在“增效”上,以模式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三方共赢。一是创新机制,破解“建管脱节”难题。大力推行“建管服一体化”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护全程服务,探索建立“谁投资、谁管护”或“政府补贴、用户付费、专业运维”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二是深化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水权确权,探索建立节水量市场化交易机制,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核定农业用水价格,让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节水行为获得直接经济收益,变“要我节水”为“我要节水”,从根本上激活节水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户增收、企业获利、生态改善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