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秋分
2025年09月22日
字数:1,259
版次:04
钮桂云
又到风清露冷的秋分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郡而寒暑平。”从农历来说,秋分从立秋开始,霜降结束,秋分正好平分了秋季。成语“平分秋色”即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秋分祭月”的习俗,设有专门用来祭月的“月坛”。因为在农历秋分这一天,有时月圆,有时月缺,祭月都期盼祭圆月。后来,人们就把八月十五月圆这一天定为“秋分祭月日”。
古人游月的故事很多,最为出名的当属唐玄宗游月宫。相传唐开元年间八月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方士罗公远在宫中饮酒赏月。望着皎洁的月光,唐玄宗感叹“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好去处。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有月宫,定可游观,只是如何得上去?”罗公远说:“这有何难?”说着,他把手杖向空中一扔,一座天桥出现在眼前,天桥的尽头竟是月宫。于是二人踏上天桥,直奔月宫。在月宫中,有无数仙女伴着优美的音乐翩然起舞。唐玄宗本就通修音律,于是他默记音乐,回宫后谱写出了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宋代葛秋崖为此作诗“秦汉求仙事已非,等间却遇月中妃。如何不觅长生药,只记霓裳一曲归。
宋代李朴在《中秋》中写道:“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从周朝到清末都有天子祭月的礼仪,春秋时期的管子在《轻重己》中记录:在秋分月圆之时,天子要祭祀月神。筑祭坛,奉猪羊。天子穿白衣,戴白冕,插玉笏,带鉴。希望月神“福我兆民”,祈求天下太平。
在民间也有秋分祭月的习俗,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到了唐朝,民间的祭月活动淡化,赏月活动兴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了宋代开始盛行吃月饼。明清时期正式有了代表团圆的“中秋节”。
元稹在《秋分八月中》写道:“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每当秋分时节,云淡雷收,天高风轻,一切都渐于寂静,寒气和暑热似乎也不再争个你高我低,渐于平衡。这时诗人看到一排大雁,由近及远直到消失在晴空之上,心境也趋于开朗。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如同人的脾气在历经世事后变得沉稳豁达。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过后,正是养生好时节。过了秋分,天气渐冷,但人们刚从暑热中走来,渴望秋风送凉,当然不愿加衣保暖。但这时,气温湿重,身体最怕湿冷,所以更需要保暖,特别对我们脾胃虚寒的女生来说,做好腰腹部保暖很重要。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干燥,常出现人们所说的“秋燥”。这时小孩子多出现咳嗽,有基础病的老人出现气喘,这时护肝润肺是当务之急。这时,在健康饮食方面,我们可以多喝一些银耳莲子粥、黑芝麻糊等,对身体大有好处。
2018年国务院设立每年秋分这一天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不管是秋分时节还是中秋节,都代表了人民的美好夙愿。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世间万物始于春,盛于夏,成熟于秋。秋分月满之日已成为丰收和希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