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多措并举推动节约集约利用 构建水资源管理新格局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322
版次:03

严世明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四水四定”,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控总量、挖潜节量、压减超量,持续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全面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促进全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但武威市在坚持“四水四定”,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方面仍存在“两少、三超、三薄弱”的问题。两少:水资源总量少、人均少,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4.94亿立方米,仅占全省的5.2%;石羊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70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2、全国的1/3。三超: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100%,用水总量超“十四五”控制指标1.33亿立方米,民勤县到2028年仍超采地下水1.62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历史欠账多,根据全国、全省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变化情况通报,石羊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三个薄弱环节分别是:水网体系薄弱、调蓄能力薄弱、供水保障薄弱,市域内石羊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缺乏水系联通通道,县域内灌区之间、河流之间尚未建立循环通畅、丰枯调剂的水资源调配通道;城市建成区缺乏应急水源和第二水源,农村供水工程管网老化比较严重,个别农村供水工程仍存在超负荷运行情况。同时,武威市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单纯依靠传统治水模式已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此,建议实施“内域节水挖潜、外域调水提质、空域增水开源”三域协同战略,破解资源型缺水困局,探索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试验,构建水资源循环系统新格局,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通过强化内域节水,构建全链条节水体系。实施农业精准滴灌,推进“作物——技术——管理”三位一体节水化智能灌溉系统建设,持续压减高耗水种植作物,改种耐旱节水作物,科学调配灌溉轮次,实施“错茬延后”种植。灌区实施“以电控水”智慧管理,机井安装智能计量设施,超定额用水电价上浮,倒逼节水行为。工业园区建设再生水厂,实施冷却水循环、蒸汽冷凝水回收,逐步探索推行在居民小区试点安装双管道系统。
  二是通过强化外域调水,构建战略水资源通道。对现有的调水工程实行提质改造,实施景电二期输水渠衬砌改造,减少渗漏损失。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古浪—天祝跨流域调水管道,实现石羊河、黄河流域双水源互济。及时推进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引大延伸增效工程),同时解决工程调水指标难题,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八七”分水方案优化调整中充分考虑石羊河流域缺水危机,在水指标调配上给予倾斜支持。大力激活市场水权交易,建立“农业节水——工业购水”交易机制,将农业节水指标、再生水配额等纳入数字化交易体系。
  三是通过强化大空域增水,构建云端水资源利用模式。实施河西走廊增雨作业联动机制,建设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基地,增加布设X波段雷达,实现云层含水量、运动轨迹实时监测,进一步提升增雨效率。在青土湖生态区开展“固沙增雨”工程项目,通过植被恢复来增加局地水汽循环。实施海绵城市赋能工程,在城区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配套地下蓄水模块,提高雨水收集能力。
  (作者系民革武威市委员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