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高台县新坝镇暖泉村以设施农业为纽带深化基层协商民主实践
“聚宝棚”里议出“产业花”
2025年08月27日
字数:1,488
版次:01
  

通讯员 赵红燕 陈振斌

  在高台县新坝镇暖泉村,一场“大棚协商”的基层治理实践,为辖区内设施农业发展与乡村善治融合提供了创新样本。这个曾经土地纠纷频发、产业基础薄弱的传统村落,将协商民主嵌入设施农业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村、协商治村”的融合发展之路。
  

大棚协商共谋发展良策

  新坝镇暖泉村地处祁连山浅山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近年来,暖泉村充分利用有利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日光温室激增至520座,形成百亩农业示范区。但经过多年连续种植,部分大棚出现墙体开裂、保温性能下降、设施设备老化等情况,如不及时改造,会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同时,产业快速扩张带来土地流转矛盾、用水用电纠纷、技术标准分歧等问题,降低了农户种植积极性。
  “大棚刚建成几年,种菜、种葡萄确实给咱们带来了收益,但是这几年,大棚部分设备破损,达不到现在一些作物温度湿度要求,加之缺乏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效益不好,有些已经闲置了。”暖泉村种植户冯光泽焦急地说。
  如何改变现状,让大棚重新焕发生机,成了暖泉村的当务之急。村协商议事会在逐户走访种植户、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协商议事平台搬到温室大棚,组织议事会成员、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种植大户、群众代表和法律顾问等,深入现场开展协商,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活动现场,大家就改造技术、改造成本、预期效益以及适用性等进行了详细讨论。最终协商决定,通过政府补贴、农户自筹的方式,对日光温室进行后屋面修复、墙体加固及钢架增设,进一步提升大棚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说干就干,村班子成员积极与农业农村局对接,争取现代设施农业奖补项目资金800多万元。资金到位后,迅速开展招投标,由专业队伍对400多座老旧温室进行加固翻新。
  据介绍,今年以来,暖泉村协商议事会围绕大棚种植品种选择、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议题开展微协商、一线协商等12次,为种植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走进暖泉村,一大片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放眼望去,尤为壮观。改造升级的大棚内,葡萄藤蔓郁郁葱葱、长势旺盛,西瓜个大圆润、甜香扑鼻,人参果开花挂果,让人垂涎。昔日荒废的大棚,经过项目引进、改造升级后,奏响了独属于他们的“产业融合曲”。
  

产业与治理的乘数效应

  “改造后的日光温室保温光热性好了,利用空间大、土地产出率也提高了,我们种的10个葡萄棚,一年收入就是十几万元。”村民周晓玲兴奋地说。
  “通过将协商民主嵌入产业链条,全村设施农业室均产值突破2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左右,同时涉农信访量下降20%左右,更可贵的是培育出56名‘新农人议事代表’,形成‘有事好商量、产业大家管’的治理文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学朝说道。
  这种参与式治理不仅化解矛盾,更激活了群众主体意识,使设施农业既是经济增收的“钱袋子”,又成为培育现代农民的“新课堂”。目前该模式已在新坝镇9个村推广,带动全镇设施农业规模扩大至300多亩,成为新坝镇基层协商民主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示范案例。
  从浅山区的温室大棚到充满民主活力的议事平台,新坝镇暖泉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设施农业的钢架结构遇上基层协商的治理框架,碰撞出的不仅是产业兴旺的火花,更是乡村善治的文明之光。这种“产业+治理”的双螺旋发展模式,正在为新坝镇浅山区乡村振兴书写着独具特色的时代答卷。
  下一步,县政协将指导各镇委员工作站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政协委员之家等阵地,完善协商议事制度,聚焦党委政府、基层群众、社会各界关注的难点、疑点、痛点,在乡村振兴、环境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工作实践中做出更大的政协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