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风吹麦浪(三题)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2,817
版次:04
刘梅花
一种七收
在河西走廊,唐宋时种的最多的庄稼,是糜子、谷子、小麦。这几样农作物生命力极其强悍,耐旱、抗病、抗杂草。风吹麦浪,风吹谷穗,是老天打发五谷来喂饱饥饿的人类。敦煌壁画《弥勒经变》绘有“一种七收”的场景。这幅壁画颜色清雅又热烈,褐黄色的耕牛,淡竹叶色衣衫的耕夫,黛色披肩的撒种人,金黄色的粮食。忙碌的场景,展示了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的情景。
种粮食实在太辛苦了。粮食入仓,糜子、谷子要碾去谷壳,小麦要磨成面粉,哪一样不累人呢。所以当后世农民一镢头刨出红薯土豆时,惊喜得“吁”大呼一声。红薯土豆简直太省力,土里刨出来直接下锅煮,又那么美味,不知省了多少力气。
唐宋的河西走廊人主食是小麦。敦煌文献中,对于饼的记载多得数不胜数。比如“供缝皮匠八人,逐日早上各面一升,午时各胡饼两枚。”最常见的是胡饼,另外是蒸饼、白饼、油饼、菜饼、渣饼、烧饼。
“十九日寿昌迎于阗使……油胡饼子肆百枚,每面贰斗入油壹升。”油胡饼不是把清油直接揉到面里。我小时候,父亲常常烙油胡饼,我们叫油胡旋。
把揉好的发面擀薄,淋一层清油,慢慢卷起来,卷成饼,再擀,擀成薄饼。锅热,倒入胡麻油,贴饼子,不停地旋转。这样烙熟的饼子酥软可口,格外香。
而河西走廊牧区的人们常吃的主食是炒面。把小麦、豌豆等粮食大铁锅炒熟,然后用石磨研磨成粗面粉。吃时拌入酥油奶茶,称为糌粑。也吃锅盔——面饼烙得半尺厚,锅盖那么大,焦黄酥脆,好吃得很。
粟米酒
当粮食渐渐充裕,有剩余时,古人拿来酿酒。河西走廊的古人饮酒,绝不是一醉解千愁,是因为劳作太辛苦,而生活环境又恶劣的原因。春天风沙大,夏天酷热,冬天潮湿寒冷。农人有忙不完的活儿。除了春天耕地,夏天薅草浇水,秋天收割打场,冬天打猎砍柴,还要夯筑房屋、修建水渠、喂牛喂马。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酒能御寒,能缓解关节疼痛,能解乏活血。所以古人学会了酿酒。
敦煌文献记载:“粟壹拾陆硕三斗六升,卧酒沽酒,造钟楼时……工匠及众僧砂车牛人夫等三时食用。”
卧酒,是指保温发酵,把粮食压榨三日才能制成酒。此处的意思,是指要把粮食作为酒本,预付给酒坊,然后从酒坊沽酒。这段话是说造钟楼时,要预定一些酒水招待工匠,因为干活特别辛苦。
又载:“粟七斗,卧酒屈画匠用。”又载:“粟三斗沽酒,看院生画窟门用。”无论是招待画匠喝酒,还是给干活的人饮酒,都是为了缓解重体力劳动的疲劳。
唐宋时期的河西走廊,粟米的产量一定不错,可以拿来买酒,以物易物。除了粟,小麦产量也不少。又载:“八月廿二日寺家淘麦日看用,酒一角,又……淘麦日酒。”角是酒的计量单位。淘麦子是大事,也特别累,需要饮酒提神。
小时候,我们村磨面粉,家家都要淘洗小麦。挑一个风清日朗的天气,左邻右舍都来帮忙,饮酒不一定,但小麦一定要清水洗几遍。淘洗好晾干的小麦才能送到磨坊去磨面,这个习俗,是从古人那里遗传下来的。
敦煌文献中,干活时招待匠人饮酒的记载很多。可见唐宋的河西走廊,老百姓喝酒是为了解乏御寒,恢复体力,不是为了诗万首、酒千斛。
粜米买酒,买来的应该是粟米酒。粟米酒是敦煌文献中出现最多的酒,是老百姓常饮用的酒。
我小时候,我爹常去离家三十里的土门沽酒,没钱,拿小麦换。那儿酿酒的人家很多,全是黄米酿的米酒。米酒度数低,小孩子也可以喝半碗。光阴深深,我们还在喝祖先喝过的酒。
河西走廊,走一路,一路都是酒。有个朋友来河西走廊,天天喝酒,笑称河西酒廊。
酒千斛
粮食是硬朗的,而酒,那么柔软。那些酒,藏在深深的酒窖,幽暗、清寂。空气里丝丝缕缕的酒味,那么远,又那么近。褐色的坛子,一坛,又一坛。绯红的绸子封住坛口封住一坛时间,一坛清醇。酒液自己沉淀自己,自己发酵自己。时光那么悠长,酒坛沉入酒窖昏昏欲睡。
轻轻揭开那块红绸子,尘封的陈酿猝不及防,满坛子的清醇没忍住,扑鼻而来。舀一杯出来,微黄的酒汁,在昏暗的光线里轻轻晃荡。细嗅,醇正的酒香,隐约一丝清甜,一丝说不出来的柔绵醇和。
忽遇一斛酒,暗香盈袖。美酒都舀出来了,当然要喝呀。入口,是甘冽,是清凉,连一个不会喝酒的人,都心生赞美。甘冽两个字,能够囊括所有的赞美。
酒液澄澈,慢慢啜饮,凉凉的,纯纯的,唇齿留香,余味悠长。这坛藏老酒,是十万微生物裂变、代谢、分解、繁殖之后的恒定,是酒液沉淀在岁月里天荒地老的味道,是粮食发酵酝酿后的升华、成熟、释放。世间种种欢喜,这深藏的酒,亦是一种。
杯子太简陋了,这样好的酒汁,要用琥珀碗呀。只有琥珀碗,才能够盛满陈酿酒的风度和气派。这气派,轻软、安和、甘美,自古风而来。
这一刻,让人觉得酒汁不是液体,是一种形状光泽度硬度透明度都具备的固体,像琥珀一样,闪耀在酒窖。像玉一样,质地晶莹绵软,被一块红绸子苫住。好酒总是自己酝酿自己,自己说服自己。
贪婪地看着那一坛一坛的美酒,忍不住想起贪杯的古人——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酒家啊,路边的榆荚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想摘下来换酒喝,您肯不肯呀?
古人喝的不是酒,是春风十里,十里榆树的春色。
一坛一坛,褐色的坛子,绯红的绸子,在幽暗的光线里,一醉累月轻王侯。酒自己把自己喝醉,自己对自己当歌。有没有月亮都没关系,酒的酒量大,十斛不醉,百瓮不醉。其实醉了也无妨,酒是五谷的精华,凭借坛酒长精神呀。
好酒的人,其实是在酒中找见自己。一斛酒,藏着岁月深处的隐秘,喝下去,是探寻的勇气,是倾听的热切,是知己的释然。世间所有的炽热与虔诚,都在一斛酒、一句话。
“曲为酒之骨”,好酒须得好曲。小麦和豌豆是很好的制曲原料。制酒曲时,先把小麦豌豆粉碎,要求“心烂皮不烂”,表皮不要破碎。把粮食加大湿度,粉碎成片状,粘成饼,曲块的内部蓬松,有利于酿酒菌类的繁殖生长。
酿造车间,扑面是蒸腾的水汽和酒气,酿酒师忙着把刚刚蒸馏出来的原浆酒灌入坛子里。接酒的时候要掐头去尾,熟练的师傅有断花摘酒的本事,因为每个时间段接出来的酒,质地不一样。那浆液清凌凌的,扑鼻酒香。
小口啜饮,刚刚蒸馏的酒液原汁原味,味道浓烈,有点冲撞,有点奔腾,有点不管不顾的那种酣畅淋漓。一杯不够,再来一杯。酒液在舌尖打转,清爽、狂野、辛辣,很难驾驭的那种豪情。
这样的蒸馏原液太狂野了,不够醇和,需要经过调酒师的下一道工序,降服原浆的烈性,稀释蒸馏液的奔放,张弛有度。要存储、沉淀、老熟,才能够成为清冽的美酒。
诗人饮酒,讲究风雅。一树杏花开了,树下的石桌上落满花瓣,拂拂的暖风在吹。烫一壶酒,三五知己,围坐花下,聊聊庄稼、聊聊文学、聊聊家常。酒只是引子,只是陪伴,承载光阴的一切情深意重。
生活坎坷的人饮酒,从酒中汲取力量,醉一场,哭一场,酒醒后独自去面对生活,继续前行。酒能让我们做自己,不要变成别人想看到的那个人。
真正的武人,没有刀剑之气;真正的文人,没有酸腐之气;真正的酒家,没有酒气之鲁莽。醉了,不折腾别人。醒了,不为难自己。知进退,遵循日子的消长盈虚。
人生漫长,山一程,水一程。累了倦了的时候,喝一杯,把往事都丢给风,仗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