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亲的工匠人生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1,238
版次:04
沈林峰
我家祖上世代农民。父亲在家里排行老二,是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勤耕于田野,劳作于大地,每次回到老家,都能看到那熟悉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只读过高中的他,为人憨厚老实。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学会了木匠活,一时声名鹊起,在村里算得上是个“手艺人”,这使我一直引以为豪。
听母亲说,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里家具也少,后来家境逐渐好了,要添置一些家具,就请来一个木匠做家具。木匠将运来的原木材料测量、画线后,用锯、刨、凿、斧等工具,锯板、凿眼、榫卯,锯齿锯出的木屑像无规则飘落的雪花一样,散发出一股油松的味道,清新自然。木匠来时带着一个学徒,听说拜了师,那个年代学木匠,能养家糊口,给一个家庭能带来希望。可是学徒似乎天生愚钝,木匠口传心授,手把手教,但他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不是榫错了卯,就是差了几厘米的尺寸,更别说巧夺天工了。这让木匠很无奈,说学徒真是榆木脑袋呀!此时,在一旁干活的父亲,早已心领神会,只是当时无人知晓罢了。半个多月后,木匠做成了立柜、三格柜、箱子、写字台。木匠说,剩下的活就交给漆匠。漆匠用砂纸反复打磨,直到打磨得锃亮,再刷上油漆。若木工活做得好,三遍油漆上过后便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做出来的家具简约古朴,唯美大气。
古人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父亲成为名副其实的木匠后,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找他,小到给铁锹、锄头、钉耙维修手把,大到装饰修建房子。父亲无论有多忙,都很乐意帮助别人,而且不求回报。但有人碍于情面,给予物质上的回馈,或二斤酒、一个大饼,或干一天农活。他常说,举手之劳,都是乡里乡亲的,应该的。或许就是对审美艺术的追求,父亲跟着众多能工巧匠,从农村走出来,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青春和智慧点亮梦想。那时候,父母亲把家里的几十亩地种完,父亲就外出打工。在那个年代,工资也不是很高,但还能支撑一个家庭的基本开支。父亲带上自己的工具,拿着行李,跟着包工老板一路在省城及周边打拼。无论是古刹宝塔,还是亭台楼阁,把城市的喧嚣装在拙朴的古建群里,不仅彰显了中国建筑对称美学,还使得城市有了自然的元气和人文的活气,接纳了所有的疲劳和孤独。想到这儿,我觉得父亲是伟大的。
父亲常常教导我们:“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刻苦读书就有工作干,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不贪小便宜,要有大胸怀,从小教育我们要学会做人。在家里的一个竹筐里,装满了大大小小二十多把工具,屋外的一面墙上挂着五把宽窄不同的锯子,锯齿整齐排列,凹凸锋利。这种无规则的方式体现的是人间事物自有的起伏性,即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副面孔,再平坦的地方,也有高低之分、宽窄之别。每当在生活中遇到逆境,我就会想起父亲在那种环境下,推敲琢磨、智慧积木的故事。他身上焕发出的那种精神特质,一直激励我不断前行。如今,我们渐渐长大,花甲之年的他,忘却了我的缺点,只是惦记着我们。上次回家,一起吃饭,看到他双鬓又多了几根银发,话语少了几分。父亲真的老了,而我为他又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