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武威出土了最早的“胡床”,你知道吗?
2025年07月21日
字数:1,312
版次:03

俞丹华




  胡床,顾名思义即因其传自西域胡人之地而得名,原为西域胡人地区所使用的一种坐具,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地区。胡床的床系用绳带交叉贯穿而成,可以折起,类似今天的“马扎”,所以又称绳床、校(交)椅。因其轻巧实用、便于携带,所以常常被人们移到室外使用,更成为远距离行军的必备品之一。武威现在的折叠椅、凳,皆由胡床发展而来。
  秦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只有案几而无桌子,也没有什么坐具,地上铺上席子就是座位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百姓室内生活的中心都是“席”。古代的席,取材多样,常用马蔺、香蒲等叶子或竹条来编织。成语“席地而坐”就明确阐释了古人的坐姿,即“铺席于地以为坐”。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胡床”条引应劭《风俗通》云:“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盖其始也”,即东汉末年以后胡床传入中国,成为中原地区最早使用的高型家具。晋干宝《搜神记》卷七第181条有记载:“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备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胡床还不是日常用具,只是在宫廷贵族群体中使用。
  在敦煌北魏第257窟西壁《须摩提女因缘》中出现了目前所知敦煌壁画最早的一幅胡床图像。在北齐画家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中,一名文士坐在胡床上,右手握笔,左手扶着书卷,正在审读。由此可以看到南北朝后期,胡床已经从武将的“专座”进入了士人的创作空间。胡床在魏晋南北朝的流行,不只是为日常起居增添了一件家具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化,本质上是一场日常的革命。
  唐代前后,由于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空前高涨,胡床进入中原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旧唐书·张亮传》载:“亮素怯懦,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而唐朝许多诗人如杜甫、王维等都有关于胡床的诗句,我们可以想像出大唐文人墨客对胡床的熟悉和爱好程度。杜甫《树间》云:“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王维《登楼歌》亦云:“王畿郁兮千里,山河壮兮咸秦。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这足以说明,胡床在唐代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也体现出了唐朝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现象。
  2019年10月,武威南山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我们现如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胡床实物。这件木质胡床属于生活用器范畴,慕容智身为武将,官居左玉钤卫大将军,其墓葬中出现的胡床,应当是他生前行军打仗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战备之一。慕容智墓出土的这件胡床实物,折合长50厘米、宽43厘米,整体形制与现在的“马扎”或“折凳”相似。这件胡床整体造型比较精美,且突出了其实用性。时至今日,“马扎”依旧以其方便实用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小憩的必备之品。
  由于受胡床的影响,中原地区传统使用的低型家具逐步向高型家具转变。同时,垂足而坐取代了传统席地而坐的习惯,而且胡床的可折叠性改变的不仅是形态,而是让坐具走出户外,成为随身携带的坐具。胡床对于改变中国人几千年席地而坐的起居习俗功不可没,亦成为中国人高坐的起点。胡床被中原地区所认可,亲切地融入汉文化,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