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2025年07月21日
字数:3,944
版次:03

贺柏林


  回顾党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带领西北人民群众创建革命武装、开辟红色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打成一片,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显著特色的群众工作模式。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经验,成为做群众工作的光辉典范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宝贵财富。
  20世纪30年代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带领西北人民群众在开展武装斗争和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发源地之一,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陕甘边地区得到了全面传承和发扬光大,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成为模范执行群众路线的典范。1943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为领导边区经济建设成绩卓著而又在群众中享有威望的22位生产英雄的奖状上逐一题词,其中习仲勋、马文瑞、马锡五、王维舟、李培福、王震、王世泰、杨林、贺晋年等9人就先后在以南梁为中心的庆阳老区战斗和生活过。毛泽东的题词是对以南梁为中心的庆阳老区早期革命领导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肯定和最好诠释。
  一、学习和坚持陕甘边根据地领导人坚定的群众立场,忠实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群众立场是决定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陕甘边南梁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作为陕甘红军和南梁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是实践密切联系群众的楷模。他们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选举群众代表参与政府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他们从来不以党组织领导、部队首长和政府主席自居,始终把自己看成红军部队和苏维埃政府中的普通一员。群众和战士看见他们如同见到亲人,亲切地称他们为“我们的老刘”“老谢”“仲勋”。根据地每个农户都是他们活动的落脚点。刘志丹平易近人,热爱群众,在红军和人民群众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深受战士们、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南梁平定川有个老杨村,只有几户人家,有一户贫苦农民老婆婆和儿媳妇为了招待刘志丹,瞒着他,将尚未成熟的荞麦炒干、碾烂、箩过,为刘志丹做了顿他最爱吃的荞麦面条。当刘志丹得知后立即向这位老妈妈表示了歉意。这件事曾经在陕甘宁边区广为流传,成为佳话。被当地群众称为“谢晴天”的谢子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在牺牲前还心系着人民群众,他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习仲勋是群众立场的坚定坚持者。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他还说:我们的干部要争做老百姓的勤务员,努力和群众建立起鱼水深情,“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如果“叫人家一看他,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更糟糕”。正因为有这样坚定的群众立场,习仲勋同志对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喜怒哀乐始终感同身受、挂在心上。群众过得穷、过得苦,是他最大的忧虑;群众的日子过得好,是他最大的慰藉。当得知陕北一些地方群众吃不上小米时,他难过得流下眼泪。而干部群众有疑难时,也总会说“找仲勋去”。习仲勋始终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一员,无论走到哪里,是什么身份,总是给人留下朴素随和、平易近人的印象,总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有着共同的话题结下深厚的感情。正如习仲勋同志自己所说:“和群众在一起,就像鱼回到水里。”仅从这几个小事例中,就可以看出陕甘边革命先驱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陕甘边红军和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前途和基础,是南梁精神中最鲜明的特色。毛泽东到达陕甘根据地后,非常赞赏根据地的群众工作。他对刘志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毛泽东称赞刘志丹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谢子长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习仲勋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今天,我们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领导人这种坚定的群众立场,就要以忠诚之心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二、学习和实践陕甘边根据地领导人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在创建发展革命根据地生涯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领导人锻炼了高超的群众工作本领。他们始终代表人民利益进行革命斗争,了解人民群众的冷暖,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进攻和合围中,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坚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立党之本。习仲勋始终心系人民群众,带头开展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老百姓亲切地喊他“仲勋”。在筹建南梁政府过程中,习仲勋和蔡子伟等深入实际,走村串户,动员鼓励贫苦农民参加革命。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民主选举产生了苏维埃政府,习仲勋当选为主席。他结合陕甘边实际,认真商讨了陕甘边根据地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开展土地革命中,苏维埃政府废除一切债务和高利贷,对土地和青苗一起分配,免除了群众农业税,开展奖励农耕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土地革命斗争的积极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他说:“所谓群众观点,就是立场和方法问题。”他提出要对群众“掏心窝”,经常到群众中去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在艰苦的关中岁月,他到基层调查研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南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和当地儿童常见疾病治疗等问题。习仲勋同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坚定实践者。他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在绥德工作时就提出“为52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后来又多次强调“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我们就干”。
  今天,我们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领导人这些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就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三、学习和弘扬陕甘边根据地领导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始终发挥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保障,也是我们党的政德根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领导人始终把建设廉洁政治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艰辛实践和不懈探索。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梁建立了革命政权,选举刘志丹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革命政权把廉洁建设当作头等大事。刘志丹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受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在刘志丹的领导下,红26军制定了“暂行条令十八条”,重点惩治贪腐。习仲勋同志回忆:“刘志丹了解群众的心情才制定严格的法规,以警戒自己的同志。有了这条法令,在干部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贪污事件。对干部,特别是负责的干部,要求更严格,犯了纪律,犯了严重的错误,都要受处分。”在陕甘边根据地创建中,习仲勋始终将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作为头等大事,力戒腐败和脱离群众。为了建设好根据地,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还采取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措施,提出并实施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完善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和工农监察制度,积极发扬民主作风,使苏维埃政府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边区政府还积极加强革命法治建设,制定了统一的《土地分配办法》和严格的廉政法令、军事法令和条例等,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边区的廉政法治建设尤其突出,规定“贪污十块大洋就要枪毙”,对负责干部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边区基本没有贪污现象,形成了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局部地区执政的一个示范、一面旗帜。局部执政的探索,奏响了我们党执政的序曲,不仅奠定了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边区走向全国的政治基础,而且为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根据地领导人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就是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惩治震慑,坚决遏制腐败之风的蔓延,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甘边革命先驱为我们树立了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不渝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格;要学习他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党和人民事业呕心沥血的革命精神;要学习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热爱人民、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夯实党执政兴国的牢固根基;要学习他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崇高风范,克己奉公、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民务实清廉,戮力同心奋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