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深化荒漠化治理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2025年07月16日
字数:1,472
版次:03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目前,省治沙研究所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600余名官员、专家前来参观考察。自1993年起为发展中国家举办了56期“荒漠化防治”培训班,来自五大洲86个发展中国家的近1160名官员和学者参加了培训。其中“一带一路”国家40个,培训人数500多人。1987年以来执行了“中国—联合国合作非洲水行动——非洲荒漠化国家防治沙漠化技术合作与沙产业开发”“中东亚干旱区荒漠化遥感监测与修复模式国际科技合作”等40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我国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技术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获得了中外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赞誉。省治沙研究所也有30余人次专家出国学习、合作研究并考察了世界上多数有沙漠和荒漠化发展的国家,开阔了科研人员的视野,增强了科研水平的竞争力。
  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荒漠化防治技术走出去,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以项目为基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和保障积极参与国家实施的相关外援项目,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实施的相关项目。从我省荒漠化治理的实际、国际交流交往的实际出发,创设荒漠化治理国际合作项目。以项目为引领,深化荒漠化监测与荒漠化过程研究,提高我省荒漠化治理水平,为我省国际合作拓展领域和广度和深度。近年来开展的伊朗、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家的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还需要健全完善与项目实施国及实施当地的协调沟通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指导,广泛开展我省与项目实施国家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争取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发挥我省科技优势,彰显我省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作为。
  二是加大力量整合,促进节水灌溉技术整体性研发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需求迫切、市场前景广阔。建议加大统筹力度,推进节水灌溉、荒漠化治理、旱作农业技术等合作研究、整体研发,在我省开发组装适应干旱区的综合节水技术。积极协调大禹节水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外节水灌溉企业和研究所开展合作,加强温室滴灌、渗灌、微喷灌、地膜覆盖、地下衬膜技术等高效生产升级技术的适应性、整体性研究,在我省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示范推广,取得成果范例。在此基础上,打包开展节水灌溉、荒漠化治理、旱作农业技术国际合作,提高技术推广的匹配度、吸引力,增强走出去的整体实力。
  三是深入开展绿洲生态管理合作研究与示范推广。绿洲生态管理对干旱半干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我国绿洲管理及退化生态恢复等方面已研究取得相关技术,与中西亚等国家相比较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积极促进绿洲生态管理国际合作研究与示范推广,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把准方向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深化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研究绿洲水资源管理技术、退化防护林修复与管理技术、植物水分平衡和生态用水理论等,进一步完善我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绿洲生态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
  四是促进治沙新技术、新材料的适应性研究应用。目前国际国内固沙新技术、新材料发展迅猛,如美国的改进型3D固沙剂、多糖植物营养与固沙材料、澳大利亚ZEROSIN固沙剂等,国内压沙机械也不断更新。利用我省特别是中西亚国家沙漠面积大、类型多的特点,积极支持开展国际国内固沙新技术、新材料对比选优试验研究。为我省引进推广固沙新技术、新材料提供理论支撑。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积极发挥我省干旱区荒漠化防治、沙区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恢复、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参与国际组织和我国开办的相关国际人才培训项目。制定年度培养与交流计划,与重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大我省荒漠化治理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