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地煮天蒸小暑到
2025年07月07日
字数:1,435
版次:04

矫友田


  烈日之下,河塘里的荷花正在热情地盛开着。一阵微风拂过,凝止半天的柳条轻轻地摇曳了几下。伴随着一阵阵热浪,又一个节气降临了,那就是小暑。
  这天,人们用以降温防暑的方式有很多,如电风扇、空调等,可以帮助人们抵挡室外的炎热,而电冰箱和冷饮机等,随时可以给人们提供消暑解渴的各种饮品。
  但在古代,受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采取一些土办法防暑。扇子,是古代防暑的必备工具。在盛夏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些扇子。有钱的人家常用绢帛扇,文人雅士则喜欢折扇,而普通百姓更钟情于朴实耐用的蒲扇。因此,每每临近盛夏,民间的市井街巷,总能见到许许多多出售蒲扇的商贩。
  旧时,在“三伏”期内,官府要给官吏例外的酒食费,还允许提前下班。《宋史·职官志》云:“秘书监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谕旨,听以早归。”甚至在有时干脆歇伏不办公,如《后汉书·和帝纪》中记载:永元六年“六月巳酉,初令伏闭禁日”。
  农民们虽然也有歇伏之说。但“三伏”时节,正是秋收作物的重要生长期,田里的杂草需要锄掉,庄稼上的害虫需要防治等等,田间地头的营生真是不少,农民们哪有闲情歇伏呢?故而,古代的诗人才会发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慨。
  朝廷的官员除了放假在家养生之外,皇帝还要为下臣颁冰,以解暑气。朝廷颁冰的习俗,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夏小正》云:“颁冰者也,分冰以大夫也。”后世也加以效仿。当然,在大多数朝代里,普通老百姓在盛夏是没有资格享受冰块的。
  古代无制冰设备,冰自何来?原来朝野人士为了能在盛夏得到冰,特设有地窖。在冬日里便割冰取块,存放窖中,待次年夏令时取出。
  明清时期,北京的各衙署都分发皇帝赐给的冰块,从入伏一直持续到立秋。所赐冰因品级不同而各有差别。后来,在盛夏时节,民间也出现了卖冰的。这些冰块是由“窨户”(冰商),在夏天批发给小商贩,再由他们零售给千家万户。
  古时没有冰箱,买回家的冰块便放在由厚麻布做内衬的小方柜中,这种“保冷方柜”,可使一块五六公斤重的冰块一昼夜不化。
  有的商贩还将杨梅、桃子、花红之类的鲜果放在冰中,通常叫做“冰杨梅”、“冰桃子”等。
  冰镇酸梅汤更是消暑的佳饮,备受人们喜爱。冰镇酸梅汤以乌梅、桂花、白糖加水煮成,然后滤出渣子,装入瓷坛,以冰水镇之即成。饮之酸甜可口,清凉解渴。
  小暑,正是小麦收仓、稻谷成熟收获的时节。为了庆祝丰收,我国民间的许多地区都有“食新”的习俗。
  所谓“食新”,即尝食新米、喝新酒。此外,这个习俗还有另一种寓意。因为小暑后的第一天干为辛的日子,即“辛日”,而“新”与“辛”同音,故“食新”实乃“食辛”。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品尝新米、新酒。
  “食新”的习俗,也可以被视为古人“吃时物”习俗的一个延伸。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吃的食物非常多。
  “吃伏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鲁南是产麦区,入伏之时,夏收刚过,秋收未到,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时节。忙活了半年的农民们,需要做一下休整。鲁南人大都喜欢喝羊肉汤。在枣庄,家家户户除了蒸新面馒头,有的干脆还要杀只羊,把嫁出去的闺女和外甥接回娘家,一起吃新面馒头,喝羊肉汤。
  在苏北地区大伏天吃羊肉更是一个古老传统,有点反季节的味道。近年来,徐州地区还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伏羊节”。
  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再加上辣椒油、醋、蒜一起食用,必然全身大汗淋漓,汗水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对健康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