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与少年》 人间稼穑立风骨
2025年07月07日
字数:1,017
版次:04
陈卫华
鲁迅文学奖得主庞余亮的最新力作《平原与少年》,宛若一株深植于苏北沃土的青苗,以其独特的文学质感与蓬勃的生命力,为不同年龄层的读者,捧出了一部时光织就的多声部文本,亦是一部回响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史诗。
农耕叙事。庞余亮匠心独运,以二十四节气为叙事经纬,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北平原的集体记忆,编织成一幅农耕文明的锦绣图卷。书中写道:“二十四节气,是农民和农村的事,是农候,也就是农业耕种和收获的时序。”这一时间框架,不仅构筑了文本的骨架,更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律之美。
作家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口口相传的农谚智慧:立了春,赤脚奔。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这些凝结着农耕智慧的短句,如星斗缀满节气的天空。与之呼应的,是作家对农事活动的精准描摹,雨水追肥、芒种抢收、寒露割稻……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正在远逝的农业中国的微缩景观。
饥饿叙事。作家曾坦言,创作儿童文学,实则是想用文字喂养那个孤单又饥饿的童年。书页间,饥饿记忆与节气流转形成了奇妙的互文。春分的菜薹,谷雨的蚕豆,立夏的烧鹅……这些味觉烙印,既是对匮乏年代的忠实记录,亦是对生命韧性的深情颂歌。
作家以举重若轻之笔,将苦难淬炼为诗意。小寒那顿奢侈的青菜糯米饭里,焦香的锅巴竟成了“买一送一”的慷慨馈赠……这种将苦痛升华为审美表达的能力,正是其散文最动人心魄之处。
情感叙事。《平原与少年》的情感谱系极为丰富。既有清明时节“追念先祖的心酸”,也有大寒夜“围坐铜脚炉取暖炸麻花”的温馨。作家对童年体验的书写,既个体又普世,那些关于束缚、焦灼、窘迫的记忆碎片,最终都升华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书中这样的句子令人动容:“……那些移栽后又复活的油菜,它们多像经历了一场苦难又终于重新站立起来的乡亲们。”这种将植物与人性相映照的写法,展现了作家深沉的人文悲悯。
文本叙事。这部散文集在形式上亦独具匠心。书中配图与文字交相辉映,构筑起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叙事空间。尤其附录的“二十四节气书单”,不仅拓展了文本的边界,更构建起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这份创新使作品既成为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眸,亦是对当下阅读体验的重新定义。
庞余亮以诗人的敏感和小说家的洞察,在书页间完成了一次记忆的考古发掘。《平原与少年》既是开启作家童年印记的二十四扇窗扉,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既是苏北平原的乡土志,也是整个农耕文明的缩影。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这部作品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档案,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生命来处的路标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