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人生第一境界在晏殊的《蝶恋花》里
2025年06月30日
字数:1,830
版次:04

宋子伟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册》中的晏殊像及题字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惨淡的烟雾,兰花沾有晨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暮秋清晨,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也因忍受不住这秋天的寒意,双双向南方飞去。一夜辗转难眠,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相思之苦,银辉洒向人间,一直到了拂晓,还斜照着红红的门户。凋零了绿树。秋风萧瑟,落叶飘飘。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独自登上高楼,骋目远眺,山阔水长,天涯漫漫,人世间的一切已如浮云过世。情也悠悠、恨也悠悠。见不到心爱的人,也只有寄书传情了,可是天遥地远,万水千山,又不知道我心爱的人在何处,这封情意绵绵的书信又将送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晏殊的《蝶恋花》,是一首抒写离恨相思之苦的词作: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了词人的暮秋怀人的深厚感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言洗练凝重,气象峥嵘,立志高远。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殊等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是“登高远望,绝处求生”之境。西风吹树,风紧木落,一片凄凉。人独上高楼,有一种苦苦寻觅,痴痴求索的孤独和无奈。前路茫茫,天外有天,永无止境,不知道从何处起步,同时又隐隐透着一股殷殷的期盼,希望找到出路。“望断天涯路”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境界,路多且远,需作选择。这第一境界使人悟到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是“苦苦追寻,竭尽全力”之境。一旦选定了路,就应该不避艰难地走下去。为了心中的追求,甘愿忍受孤寂,即使体弱神伤,也决无悔意。这是何等的执着!此境使人悟到:为了寻求真理或者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工作,即使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要在事业上有成就,不经过一番寒霜苦,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志是不行的。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之境。王国维以这句词比喻为了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经王国维辑录在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使这三句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细细品味,我们会为这三境界而折服而感动。前两个境界是第三个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第三境界又为处在前两个境界中的人带来了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学无止境,每当寻到“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觉之外,更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时又会发现更新更美好的境界。
  此三境界哪里只是“读书之三境界”,分明也是“做人做事”之境界啊。可以称其为“人生之三境界”。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予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存散文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