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卢忠良三次改名原委
2025年06月30日
字数:1,149
版次:03

陈强


  卢忠良,原名卢永安,1903年山生于甘肃省临夏县一个农民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军区高参,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农林厅副厅长,省林业局局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为宁夏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是西北地区颇有名望的民主人士。
  卢忠良少年时期在家乡曾给人放过羊,当过店员,家境虽很清贫,但也读了五年私塾,十七八岁时,因不断受到乡亲们出外谋生的影响,讨得一乡亲的三块大洋而出走,到国民党马鸿逵第五混成旅当了兵。
  在军队中,他训练刻苦,好学上进,坚持天天记日记、练书法,尤喜读《孙于兵法》《三国演义》《红楼梦》《诗经》等一些古典书籍。北伐时期,他随部队在河南、山东一带作战。其间他读了《精忠传》,深慕岳飞的忠勇,遂改名卢忠良,意在要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忠臣良将。日后因他以“忠勇”自勉,作战勇谋,憨厚正直,先后被提拔为营长、团长,直至独立师中将师长、一二八军军长,成为国民党马鸿逵部的得力将领。
  解放战争后期,我解放军在大西北连战皆捷,青、宁二马孤立,马鸿逵以及其子逃离宁夏。卢忠良在这关键时刻,果断决定不再执行与解放军继续打下去的命令,经与马全良、马英才、马光宗三位军长密商后,于1949年9月19日领衔向中共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和第一野战军发求和电,同时派出他的副军长何晓霆(地下工作者)与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联系。随后即收到彭德怀司令员的复电,表示欢迎并受到鼓励。接到复电后,马全良等深感共产党和解放军心胸宽广,政策宽大,立即决定派卢忠良、马光天、马廷秀为和谈代表,赴中宁与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杨得志司令进行和谈。9月23日,十九兵团司令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同国民党宁夏军政代表签订了《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至此,宁夏全境解放。9月26日,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部进驻银川。此后,卢忠良亲身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目睹了人民军队为劳苦大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对比之下,他悔恨交加,深感自己过去的所为,是为马家一家一族效忠,今后要像解放军那样,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于是他产生了二次改名的想法,把“忠良”改为“中良”,把“心”字去掉,表明他将不再忠于一家一姓一人。
  全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卢中良到西北军政学院学习。逐渐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共产党真正是为国为民的党,之所以取得全面胜利,就是全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他从内心里敬佩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同时又将自己名字恢复为“忠良”,又把“心”字加上,表明他要永远忠于共产党、忠于新中国、忠于人民,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和信念。
  卢忠良三次改名的经历,充分显示了他一生的几次重要转折及思想的成长过程。他常借用《诗经》中的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而心向往之”,来表达他对共产党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