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中国第一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
2025年06月09日
字数:1,848
版次:03

陶诗秀


  沈寿,是我国第一位刺绣艺术大师,她开创的刺绣技法,为我国现代刺绣艺术,特别是“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的刺绣作品多次在国际博览会展出,为祖国赢得过声誉。
  沈寿生于公元1874年,出生在苏州一个开古董店的富裕家庭里。父母对她的典训极严,沈寿长到五六岁时,父亲就教她读书,沈寿天资聪明,学业长进很快。然而,她最爱的是刺绣。
  原来,沈寿的外祖母居住在苏州郊区的乡镇一一木渎。木渎是苏州刺绣传统的发祥地。她每次到外祖母家去玩,总会到邻居家看别人刺绣,一看就是大半天,时时会忘记了吃饭。外祖母见孙女如此酷爱刺绣,也就备了副绣具让她学绣。沈寿虚心好学,很快就学会了。
  开始,她只是绣些花花草草的粗活,后来感到不满足了,回到家里,她将父亲珍藏的古画悄悄取出来,照着古画刺绣,能绣到维妙维肖的程度。沈寿特别喜爱“吴门画派”唐伯虎、文征明、仇英的画,时常将他们的画作为刺绣蓝本。这样,沈寿的刺绣很快由实用性作品过渡到欣赏性作品。
  十六七岁时,沈寿的刺绣技艺已小有名气。二十岁时,她嫁给余觉(字冰臣),一个绍兴的书香门第子弟。婚后,余觉支持沈寿的刺绣事业,他们搬至苏州仓米巷,沈寿开始系统研究刺绣技法。她对历代刺绣针法进行比较、归纳和创新,创造了近十种新的苏绣针法,推动了苏绣技法的发展。
  二十岁时,沈寿出嫁了。丈夫名叫余觉(当时名冰臣,又名兆熊)。余觉是浙江省绍兴人,书香门第出身,家中很有些钱财和势力。后迁居苏州。余觉读书用功,所以学问很好。婚后,他们的夫妻生活还是十分美满的。沈寿照样致力于刺绣艺术,余觉也很支持妻子。为了让沈寿有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他们和婆家分开住了,在苏州仓米巷内找了一座房子。当时,沈寿已开始研究刺绣技法。她将历代的刺绣针法作了详细的比较,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创新,创造了近十种新的苏绣针法,把苏绣技法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使苏绣针法技术开始走向条理化。
  1903年,余觉得好友单束笙建议沈寿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绣制寿屏。余觉认为这是进身之路,于是沈寿开始绣制“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她将“无量寿佛”交给金静芬代绣,自己则带领艺徒集中力量绣制“八仙上寿图”。
  “八仙上寿图”人物多,场面大,沈寿虽说是刺绣名家,但也从未尝试过如此众多人物的绣稿。至于金静芬,那就更不用说了。
  沈寿的绣制工作安排得十分周密、细致。为了绣好这两幅画,减少差错,沈寿时常跟金静芬等人一起反复研究。每当夜阑人静,沈寿更是苦苦思索,有时为了解决一处疑难的针法或是着色问题,她走路在想,吃饭也在想,甚至常常通宵睡不着觉,一天到晚盘算着下一步应该怎样用针,怎样设色。这样不断地摸索,反复地修正,从这年三月间一直绣制到六月间,整整绣了三个多月,总算把这两幅寿屏图绣制成功。
  1904年10月,寿屏由余觉送至北京,通过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呈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大为赞赏,赐予余觉夫妇“福”“寿”二字,并在农工商部下设立“女子绣工科”,任命余觉为总理,沈寿为总教习。
  1905年,余觉夫妇从日本考察回国后,女子绣工科正式开班。沈寿建议聘请金静芬及其他刺绣名手和画家任教。绣工科设在北京磨盘园,后迁至丰润胡同,学生多为贵族子女,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沈寿和同事们认真负责,手把手教导学生。
  沈寿和金静芬还到北京万牲园观察鸟兽,记录色彩,作为刺绣教材。在人物刺绣方面,沈寿总结出成功经验,如在仕女图的红唇两边加绣短针,使人物栩栩如生。这一创新为后来绣制革命领袖像奠定了基础。
  沈寿还帮助金静芬提高技艺,推荐她的作品参展。1910年,金静芬的《苍松》立轴在“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沈寿的英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也在世界万国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辛亥革命后,女子绣工科停办,余觉夫妇在天津创办“自立女工传习所”。1914年,沈寿受聘担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继续传授刺绣技艺。她的作品《万年青》《松鹤》《仕女》等展现了创新风格。她吸收西洋绘画明暗原理绣制的意大利皇帝像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
  因长期劳累和家庭生活不愉快使沈寿患上气虚病。张謇担心她的技艺失传,建议她整理成书。沈寿在病中回顾刺绣经验,总结出十八种基本针法,口述由张謇记录,写成《雪宦绣谱》。该书是我国近代仅有的刺绣理论书籍,对“四大名绣”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21年,沈寿因病去世,享年48岁。张謇题其墓碑为“世界美术家吴县沈雪宦女士之墓”。
  沈寿传世的刺绣作品现存于国内多个博物馆,包括上海博物馆的《花鸟册页》、南京博物馆的《罗汉》、苏州博物馆的《济公像》和《生肖绣》、南通博物馆的《观音像》《山水风景》《蛤蜊图》和《牧羊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