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粮仓”: 祁连山下的一把乡土
2025年06月04日
字数:1,127
版次:04
张新元
在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中段蜂腰处,平坦的大地上排兵列阵似地,“摆”着一座座“国家粮仓”,虽然兰新铁路横贯而过,春风秋雨朝朝暮暮,此地却不为人知也罕有人至。它安静地面朝青山堡,凝视河西堡,山峡那边的风,带着西大河的水汽把丰收的喜悦和历史的沧桑“颗粒归仓”,这是河西命脉、河西之幸。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田野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和草腥气。我站在田埂边,望着河西堡的父亲弯下腰,双手捧起一把泥土,细细端详。“清河、南坝、焦家庄,这些庄子的地,土头厚得很,种出的麦子最好!”粮库的退休干部老李说,“我现在还是回到老家退养,归田心里踏实”,他眼神里透着一丝深沉轻轻捏了捏手中的土块,泥土在他的指尖碎成细小的颗粒,随风飘散。曾几何时,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永昌粮仓”,它静静地矗立在县城的一角,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这座粮仓,对当地人而言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记忆。
永昌粮仓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时,永昌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粮草集散地,朝廷为了储备军粮,抵御外敌,特命人在此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粮仓。粮仓占地数十亩,建筑结构坚固,墙体厚实,屋顶覆盖着厚重的瓦片,既能防雨,又能隔热,确保粮食长久保存。粮仓的存在,让永昌县成为了西北地区的粮草枢纽,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河西走廊因为祁连山而富饶,山里的融雪四季不断通过一条条顺山而下的河流,灌溉着永昌的万亩良田。勤劳善良的永昌人不误农时,按照时令把大田小田种遍麦种,藜麦、谷子、玉米、土豆、苜蓿,什么墒情的地就种什么,就连丘陵、滩涂和洼地都不会浪费在某个春天。民俗博物馆在当地农村很多,它不仅仅向人们展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艰辛,也不仅仅在对比每个时代农人兄弟的种植、治水、储粮的智慧和力量,它更是赓续一种“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永昌粮仓的故事,就像一把泥土,捧在手心,沉甸甸的,充满了岁月的温度和质量。河西走廊的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与根基。农机专家正在教授大田承包户操作“无人机”点种技术,“智慧农庄”里的“农民”铮亮的皮鞋三天都不用擦拭,撒药、浇水、除草,都是在“农管+中心”的操作间完成。这样的耕作方式让我大开眼界,又使我不知道如何“对接”农村、农民、农业这些概念的传统意义。
祁连山下,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汗水,每一粒草种都见证了历史兴替。泥土是最诚实的东西,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泥土也是有灵性的。它会记住每一个走过的人,每一滴落下的雨,每一缕吹过的风。它不会说话,但它会用丰收来回应你的努力。我回望了一眼影影绰绰的粮仓背影,走在永昌田野上,心底深藏的乡村振兴梦想和山梁上的白云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