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大地上的济世能臣——谭钟麟
2025年09月22日
字数:2,016
版次:03
马小江
在晚清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诸多官员的身影或被时代洪流裹挟淹没,或因碌碌无为而鲜为人知。然而,谭钟麟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其功绩惠及百姓,影响深远。
谭钟麟(1822—1905),字文卿,湖南茶陵人,185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河南按察使。1881年,谭钟麟升迁为陕甘总督。彼时的陕甘地区,历经多年动荡,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交通设施落后,百姓在运输方面面临极大困难,沉重的运输负担成为压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谭钟麟到任后,深入民间考察,敏锐地察觉到交通问题对百姓生活和地区发展的严重制约。于是,他力排众议,专设官车局。这一举措在当时堪称创举,官车局的设立,统一调配运输资源,规范运输秩序,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以往百姓为了运输货物,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官车局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提供运输服务,百姓只需支付较为低廉的费用,便能将货物顺利运输。这一变革,犹如一场及时雨,切实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让百姓得以从繁重的运输劳役中解脱出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陕甘地区的商业流通也因此变得更加顺畅,经济开始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盐,作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稳定至关重要。但当时的陕甘地区,盐贩相互勾结,哄抬盐价,致使食盐价格居高不下,普通百姓甚至到了买不起盐的地步。谭钟麟深知盐价问题关乎民生根本,若不加以解决,必将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他深入调研盐务,剖析盐价虚高的根源,最终制订就场征课法。这一方法改变了以往盐务税收的混乱局面,从源头对食盐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管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就场征课法实施后,食盐价格迅速下降,回归到合理区间。百姓终于能够以平价购买到食盐,餐桌上不再缺少这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社会秩序也随之稳定下来。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谭钟麟的政治智慧,更体现了他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
在重视民生经济的同时,谭钟麟也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兰州创建求古书院,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创建河西精舍。这两所教育机构的建立,为陕甘地区的文人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求古书院和河西精舍选拔了众多优秀的文人学者,他们在这里著书讲学,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书院中,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往日的沉寂,莘莘学子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着智慧的养分。谭钟麟还积极推动学术研究,鼓励学者们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一时间,陕甘地区的学术氛围变得浓厚起来。这些书院和精舍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在当时为陕甘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陕甘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疆,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建省过程中谭钟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晚清时期,新疆局势复杂,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谭钟麟深刻认识到新疆建省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他积极筹备,为新疆建省出谋划策。在军事上,他加强对新疆地区的军事部署,确保边疆安全稳定;在政治上,他协助朝廷选拔合适的官员,为新疆的行政管理奠定基础;在经济上,他推动内地与新疆的经济交流,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新疆建省后,谭钟麟继续关注新疆的发展,积极支持新疆的各项建设工作。他的努力和付出,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理边疆的经验。
谭钟麟在陕甘总督任上的作为,充分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他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专设官车局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制订就场征课法稳定盐价,抑或是创建书院推动教育发展,以及为新疆建省贡献力量,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和务实作风。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陕甘大地,为百姓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然而,谭钟麟的功绩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一度被忽视。在对晚清历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那些政治变革和外交事件,而像谭钟麟这样在地方治理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官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历史不应被遗忘,谭钟麟的事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他的治理经验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交通建设方面,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降低百姓的生活成本;在市场监管方面,如何有效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在教育发展方面,如何加大投入,培养人才,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边疆治理方面,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这些都是谭钟麟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谭钟麟在陕甘总督任上的功绩,是晚清历史中一抹璀璨的光芒。相较于晚清历史中聚焦于政治变革与外交事务的人物,谭钟麟这类深耕地方治理的官员,其事迹虽较少进入大众视野,却仍是晚清地方治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施政实践的梳理与研究,不仅能丰富对晚清西北社会的认知,其治理思路中重视民生、统筹资源的理念,对当代地方治理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