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青春——刘季平青年时期的革命斗争与信仰坚守
2025年09月22日
字数:3,107
版次:03
黄宗慈
刘季平(1908—1987),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共山东省委、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积极主张发扬陶行知忠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改革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辗转上海、武汉、桂林等地为革命奔走呼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
刘季平,原名刘焕宗,1908年5月生于江苏如东一个普通教师家庭。1922年,刘季平就学于南通甲种商校。其时,正是国内军阀割据,国际上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时期,不少学生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持无所谓的态度,从早到晚都死啃书本。刘季平却利用课后阅读国内外一些进步书刊,以期有朝一日,报效祖国。
1924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刘季平考进如皋师范,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并于1927年2月,在北伐战争的紧要关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8月,反动当局派一国民党少校军官进驻学校,担任训育主任,严禁学生参加革命活动,无理开除进步学生。刘季平约请石俊等党员商量,决定坚持合法斗争,以牙还牙。他们发动大部分学生,张贴标语传单,接着又发表宣言,揭露反动校长和训育主任的罪状,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很快兴起了威震如皋的学潮。如皋学潮使反动当局极为光火,决定逮捕刘季平等“为首分子”。刘季平、石俊等因已听到消息,转移到附近的天后宫,但仍遭到学校开除。
1928年2月,刘季平前往南京城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师范继续学习。他在师生中生龙活虎,识力过人,受到校长陶行知、生活教导主任张宗麟等领导器重。当年夏,刘季平根据南京地下党的部署,在晓庄师范组建了中共党支部,并首任党支部书记。革命力量很快得到发展壮大。晓庄师范党支部也因此被中共南京市委评为模范党支部,成为南京地下党活动的一个基地。后来,陈云同志视察南京党的工作给江苏省委的信中说:“现在有七所学校有了群众,以晓庄师范最好。”
1930年1月,中共南京市委委派刘季平到上海学习“中国自由大同盟”公开活动的经验,组建“中国自由大同盟南京分会”。其时南京一派恐怖气氛,毫无自由可言。刘季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出面联络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方大学、五卅中学等学校,以组织春游为借口,集中到劳山脚下,召开成立大会,在宣言中坚定地提出:“我们要自由,我们不自由,自由不自由,打破我们的头,总归要自由!”大会一致选举刘季平为常委兼党团书记。
事后,刘季平根据晓庄地处荒僻,常遭散兵土匪骚扰的情况,与各方相商,由陶行知校长出面,与村上联络,建立了联村自卫团,陶行知任团长、刘季平任副团长,拉起了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二
1930年3月下旬,日本侵略军第一水雷舰队的18艘军舰在长江沿岸南京下关等处停泊。南京各界人士对此侵略行径义愤填膺。其时,地处下关的英商和记蛋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劳动时间,举行罢工,遭到英国大班的抵制和黄色工会的破坏,10余名工人被开除,工人中的骨干分子遭到特务的殴打。市委为了支持和记蛋厂工人的斗争,指定刘季平、石俊担任正副指挥,举行示威游行。4月5日,五六百人的队伍向下关进发。南京当局立即通知第十、十一两分局警察关闭了通向下关的挹江门。游行队伍受阻,刘季平义正词严地说:“你们听着,日本军舰强占了下关,和记蛋厂工人在流血!我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为英国卖力?”石俊也带领大家喊起口号:“我们要自由!不做亡国奴!”“为虎作伥没有好下场!”
这时许多工人、市民也参加了队伍,到达下关时已形成了万人大军,吓得反动当局赶紧关闭了和记蛋厂的前后门,并在屋顶上架起了机关枪。刘季平派出学生代表与南京社会局谈判,找厂方交涉,不仅制止了日军登陆,而且还迫其答应了为工人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
事后,蒋介石以“无故煽动风潮”为由,勒令封闭晓庄学校,通缉陶行知,追捕刘季平。在党的安排下,刘季平逃出了虎口。
三
1930年春,刘季平被调到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4月下旬,市委成立“红五月行动委员会”,刘季平担任行委宣传部部长,分工负责组织罢课。刘季平因组织金陵大学等罢课活动,被押进国民党政府首都警察厅看守所,关进了牢房。
警察当局没有查出刘季平的底细,他被作为政治犯送到苏州司前街江苏高等法院十字监,并被判处一年零两个月的徒刑。刘季平在监狱中与党的特别支部接上关系,又过上了特别的组织生活。不久,省委指示要在苏州监狱准备暴动。刘季平被指定为一个纠察中队负责人。不料,监狱当局已有觉察,马上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将刘季平与其他一些政治犯押送到镇江军法会审法庭处理,隔离在警察厅镇江麒麟巷侦察队里,秘密关押。
阴历年前,刘季平趁父亲刘逸东前来探监时机,弄到一把钢锉,偷偷拉断镣链,顺利越狱,到达上海。之后准备绕道到中央苏区去,转移到广州时,曾在龙川师范暂时任教。
四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刘季平回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他和两个朋友住在法租界的一个小阁楼上。为了维持生活,刘季平开始找关系赊销《申报》,卖一份《申报》可赚两个烧饼的钱。当时他负责筹建“上海教育者联盟”,并担任党内负责人,还兼管苏区教委工作。
6月里的一天,他在法租界带着一份党员名单返回自己的住处时,再次被密探盯上,刘季平将名单撕碎吞进嘴里,密探撬开刘季平的嘴,掏出一块碎纸片,上面有“苏教”字样,刘季平再次被捕。后以政治犯罪名被“特区人民法院”判处5年徒刑,关押在上海法租界马思南路监狱。刘季平因为有第一次被捕脱逃的“前科”,除只能捏造假姓名、假籍贯等以外,不敢上诉,以免闹到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去翻老账;但是他又很不甘心,于是和法租界巡捕房开了一个玩笑,写了一封抗议信,抗议无理没收他们的书籍。1933年春,刘季平与同监难友一起争取到一名同情革命的监狱卫生员的帮助,利用给病员送药之便帮助传递消息,发动全牢千名犯人成功地进行一次“大狱啸”,反对监狱当局的残酷迫害。敌人惊恐万状,又将刘季平等8名政治犯转移到山东烟台监狱关押。
在烟台监狱,刘季平被关进专关死刑犯人的独居间里。这里环境恶劣,臭虫多,冬天冰冷,夏天闷热。这个被国民党当局标榜的“模范监狱”,每天吃的是玉米屑汤,总有一股霉味。这里不准看书报,不准与外界通信。犯人在里面过着与世隔绝的非人生活,刘季平利用“放风”的机会,联络了一些难友,进行绝食斗争。
绝食斗争坚持了七天六夜,监狱长来到了礼字监,宣布答应刘季平提出的四项要求:一、全部打开脚镣过日子;二、南方人吃大米,不吃玉米,伙食要改善;三、发还所有被扣压的书籍,允许读书;四、通信有自由,不许扣压信件。并派看守将刘季平等人能挪步的架着、不能走的背到中央门厅开镣,并由医生进行健康检查。这时的刘季平已经连话也说不出声了,生命正处在垂危之中。
绝食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上海巡捕房发还给刘季平的一箱书籍也送进了监房。其中有《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等马列主义理论书籍,还有以《国色天香》书名作掩护的中共“六大”文献等。从此,《哲学的贫困》等书开始在难友中传阅,刘季平自己则坚持自学。
在狱中,刘季平曾以“满力涛”(满力即“马列”的谐音)为笔名,撰写了有关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并设法转出狱并在进步刊物上发表。1936年春末夏初,刘季平写了一篇《日本当前的危机》在《现世界》上发表。1936年夏季,他又被转送山东济南第二看守所寄押。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刘季平经组织营救,于同年8月获释。
刘季平出狱后,在上海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后在郭沫若当时领导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党的特支委员,受苏中区党委安排陪同邹韬奋先生视察苏北,又开始踏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