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轩委员:科研铸剑护国器履职为民践初心
2025年09月01日
字数:2,272
版次:01
记者 王 钊
在陇原大地上,有一位始终践行“双岗建功”的奋斗者:他扎根润滑材料与表面工程领域二十余载,以技术突破为国家重大装备注入“润滑动能”;他肩负政协委员使命,以深度调研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三届省政协委员李红轩。他用科研工作诠释报国情怀,以履职实效书写为民初心,在“科研”“履职”两条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让润滑科技托起国之重器
“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要始终盯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让成果真正用在‘刀刃’上。”这是李红轩从踏入科研领域第一天起就坚守的信念。作为兰州化物所润滑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磨损与表面工程研究团队“领头人”,他的科研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从航空航天到核能装备,从大飞机到月球车,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润滑难题”,正是他和团队长期攻坚的目标。“润滑材料看似不起眼,却是决定高端装备寿命与可靠性的关键。”李红轩解释说,在极端环境下,比如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超300℃、太空真空无重力,普通润滑材料会失效,设备运转将面临“卡壳”风险。为破解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数年的攻关:白天泡在实验室里调整材料配方、测试性能参数,晚上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实验数据,常常为了一个关键指标的突破,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红轩团队成功研发出十多种特种润滑、耐磨薄膜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耐受极端温度、高压、强辐射等恶劣环境,还能显著提升装备的耐磨性与使用寿命。如今,这些“甘肃造”的润滑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
截至目前,李红轩已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多项专利技术已实现成果转化,为相关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凭借突出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获得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甘肃省专利奖二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啃硬骨头”的坚守,更是科研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以精准建言助力陇原发展
“担任政协委员,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意味着要多听群众心声,多为甘肃发展想办法、出实招。”自成为省政协委员以来,李红轩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的专题培训班、委员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的各项工作部署。李红轩表示,通过系统学习,不仅提高了政治站位,更深刻认识到政协委员既要当好“政策宣传员”,也要做好“民情收集员”;既要在参政议政中“参到点子上”,也要在民主监督中“督到关键处”。“不调研不发言,不摸实情不献策。”这是李红轩履职过程中坚守的原则。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余,深入企业车间、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开展调研。在关注到甘肃航空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完善、配套能力弱”等问题后,他走访了兰州新区航空产业园、甘肃长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与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深入交流,梳理出“核心技术依赖外部、本地配套企业少、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最终形成了《关于构建我省大飞机产业体系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充分吸纳,并应用于有关产业规划之中。
在委员界别活动中,李红轩更是主动担当“桥梁纽带”。他先后走进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航天510所等科研单位,形成了《发挥中央在甘科研院所作用,为科技强省贡献力量》《破除障碍,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等高质量调研报告。这些报告分别在省政协常委会会议、月协商座谈会上作为大会发言材料,其中提出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科研人员股权分红激励政策”等建议,为政府打通“科研—产业”转化通道提供了可落地的“金点子”。
用温暖行动传递为民情怀
在科研与履职之外,李红轩始终不忘回馈社会,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爱心。依托兰州市“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平台,他常态化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活动。2023年9月,他带领团队走进榆中县打磨沟小学,为孩子们演示了“神奇的表面张力”“会‘跳舞’的小磁铁”等科学实验,用生动有趣的讲解、奇妙的实验现象,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同时,他还牵头为学校捐赠了体育器材、科普书籍,让知识与关爱一同走进山区校园。“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李红轩笑着说。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李红轩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同时,他连夜联系民盟兰州分院基层委员会、所在科研团队的成员,发起“同心援灾”倡议,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在他的带动下,短短3天内,就募集到善款以及棉被、大衣、食品等物资,这些款物通过甘肃省红十字会及时送达受灾地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作为政协委员,更应该带头践行这份责任。”李红轩说。
从实验室的精密研发到履职现场的深入调研,从科普讲台的耐心讲解到救灾一线的爱心驰援,李红轩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科研与履职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谈及未来,他坚定地说:“接下来,我会继续带领团队在润滑材料领域深耕细作,争取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同时,也会继续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多深入基层调研,多提有价值的建议,既要让我们的润滑技术更‘给力’,也要让履职建议更‘贴心’,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甘肃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