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产业链赋能生态田
2025年08月29日
字数:1,646
版次:01
通讯员 甘文景
初秋的临洮,农事正忙。在辛店镇上杜家的马铃薯田里、红旗乡红咀村的百合种植基地,总能看到一群身影——他们不是农民,却常年扎根土地;他们不是技术员,却把科学的种植方法送进千家万户。他们,就是康勤委员工作室的驻室委员们。临洮县政协康勤委员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委员走进群众、群众走近委员”为履职理念,通过将委员工作室建在产业链、政协委员聚在产业链、委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的“三链”工作法,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阵地”建在链上,服务沉到一线
“土壤pH值达到6.0左右最适合百合生长。”“马铃薯栽种不是越深越好。”今年3月,康勤委员工作室联合省、市农技协和百合产业协会,将“田间服务站”直接搭建到了春耕现场,实现了对马铃薯和百合两大产业的技术服务全覆盖,真正把“服务阵地”建在产业链最前沿。一场场培训、一次次示范,让科技成果真正“接地气”“沾泥土”。驻室委员们走进田间地头,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专业技术讲明白、说透彻,从土壤筛选、翻耕深度、栽种间距到水肥管理,将专业技术转化为接地气的实用知识。农户们表示:“委员讲得清楚,我们听得明白,这才是真正为我们着想!”
截至目前,工作室组织政协委员、科技工作者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推广马铃薯良种7万多吨,覆盖种植面积280多万亩。委员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民情民意的收集者,他们在服务中倾听群众心声,在田间发现问题,真正实现了“服务一线、情系一线”。
“力量”聚在链上,履职精准发力
从马铃薯的“耕种管理—病害防控—市场发展”,到百合的“种球培育—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市场销售”,委员们的履职脚步深深印在了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今年5月,马铃薯进入生长关键期,晚疫病防控成了头等大事。委员们走进站沟村、上杜家村,一边查看苗情,一边收集农户在灌溉、施肥中遇到的难题。6月,又在站滩乡组织专项防控培训,采用“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让28位农户掌握了识别与防治方法。
7月百合花开,到了田间管理和疫病防控的关键节点。委员们赶赴石家坪村,开展“百合花期管理与疫病防治”专项培训。35名种植户聚集在田埂边,认真听讲、踊跃提问。委员、专家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从识别病状到精准施药,把“早发现、早用药、忌连作”的防控原则讲清楚、讲透彻。
委员们不仅“走下去”,更“请上来”。工作室多次组织农户代表座谈,听取大家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将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转化为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提交了《关于加大百合脱毒种球推广补贴力度的建议》《关于加快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建议》等7件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真正做到了“履职于民、履职为民”。
“作用”赋能链上,实效贯穿全程
“不光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委员们把履职实效融入“耕种—管理—销售”全周期,真正让技术落地、让农民得益。面对春季少雨、土壤墒情差的状况,他们提出滴灌补水、覆膜保墒、错峰灌溉的综合方案;针对土壤板结、种球发育等难题,他们推出秸秆还田、滴灌追肥等组合措施,还定制了分段水肥管理表,让农户“照单操作、简单易懂”。
服务不止于线下。工作室还建立了“上杜家村马铃薯种植服务群”和“红旗乡、石家坪百合种植服务群”,安排专人在群内定期推送技术提醒、病害预警、市场信息,真正实现“一次服务、长期护航”。不少农户通过微信群及时求助,委员、专家第一时间响应,形成了“线上接单、线下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
更深远的变化正在发生,通过引入优质抗病马铃薯品种和百合脱毒种球,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委员们正助力产业走向“优质高产”。7月16日组织召开研讨会,深入分析市场价格波动,预判行情走势,共同探讨提升亩产潜力的方法。目前,工作室已直接带动1000多户、间接带动4000多户群众增收,覆盖周边8个乡镇40多个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政协能量”。
群众在哪里,委员履职就跟进到哪里;产业在哪里,政协力量就汇聚到哪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康勤委员工作室用一次次走访、一场场培训、一条条微信,描绘出一幅“委员群众心连心、产业链上显担当”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