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全民抗战的胜利凯歌
2025年08月25日
字数:1,476
版次:03
刘小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严泉领衔编写的《中国抗战1931-1945》(东方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在广泛搜集、整理海内外珍稀档案的基础上,以突破传统战史的写作手法,全景式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彰显出一个民族抵御外族入侵、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铮铮铁骨。
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战争,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之战,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以恢弘的史诗笔触,全景式再现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壮阔历程: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一声枪响到卢沟桥畔的奋起抗争,从长城脚下的血肉相搏到淞沪战场的气壮山河,从敌后游击战的星火燎原到持久抗战的坚韧不拔。这部著作不仅记录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重铸的伟大历程。
有别于传统战史类图书,这部作品以多维度叙事体系,将军事斗争的硝烟弥漫、政治博弈的暗流涌动、经济抗战的坚韧图存、文化抗战的精神火炬熔铸一体,构建起全景式的抗战叙事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本书既聚焦正面战场的多次大型会战,又深入刻画敌后战场的游击烽火,细腻呈现沦陷区的不屈抗争,完整覆盖了中国战场的每一个战略空间。编写者以贯通中外的大历史视野,将抗战的曲折历程、国际援华的战略博弈、华侨支援的赤子情怀有机编织,最终绘制出一幅气壮山河的全民族抗战全景图。这种多维交织、全景呈现的书写方式,不仅极大拓展了抗战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迸发出的整体力量。
书中既解构了“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形成过程、迁都重庆的艰难抉择等重大决策细节,又通过大量未公开的张学良密电与关东军作战日志,揭示出事变前夕中日双方决策层的真实心理状态。
在这幅全民族抗战全景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极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根据地的巨大活力,详细阐述了这里并非仅仅是游击战的战场,更是一片在极端困苦中孕育希望的土壤。其中“扎根于敌后”一章,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根据地如何在日军残酷扫荡和封锁下生存发展,从“民主的政治”“自给的经济”“通俗的文化”三个层面,清晰解码其运作机制和生命力源泉。特别是对“减租减息”政策的深入剖析,有力说明这项政策如何有效动员广大农民——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投身抗战洪流,成为支撑敌后战场乃至最终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书另一大亮点是引入国际视角。抗战并非中国孤军奋战,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援引盟国援助、国际舆论声援等史实,阐明中国抗战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这种全局观不仅丰富了书籍内容,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作为一部振奋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全书并未止步于对过去的忠实描绘。它贯穿始终的“14年抗战史观”和“大历史观”,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现实关怀——它提醒我们,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并非始于卢沟桥的枪声,而是在东北沦陷的悲鸣中就已萌芽。抗战的最终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在绝境中淬炼涅槃的成果。书中对“文化界的抗战救亡活动”“华侨的支持”“知识界的抗战认识”“大后方的文化生活”等章节的铺陈,都在昭示着:中国抗战之所以能支撑起血肉城墙,正是源于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和不屈信念。
80载岁月流转,枪炮的轰鸣虽已远去,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激荡在民族血脉中的力量。回望《中国抗战1931—1945》所呈现的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岁月,感受那份穿越时空依然滚烫的精神源代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抗战从何处来,以及如何坚定地走向新的时代。这或许正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最朴实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