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延安烽火中的文艺拓荒者 —— 柯仲平
2025年08月25日
字数:2,875
版次:03

吕雪萱


  柯仲平(1902.1.25—1964.10.20),云南文山州广南县人,原名柯维翰,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与戏剧家。
  191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涌起,他挺身而出,积极组织并参与游行示威等爱国活动。1921年12月,柯仲平赴北平求学,投身学生运动,后于北平政法大学肄业。1925年,他与鲁迅、郁达夫等文坛先驱相识;1926年4月他在上海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创造社”,同时参与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工作。1928年9月,他重返北平;1929年春再赴上海,加入高长虹等人组织的“狂飙”出版部。1930年3月,柯仲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记者;11月参与上海工人武装斗争,12月不幸被捕,1933年8月经多方营救获释。1935年他赴日本留学,1937年8月回国到武汉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因在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上公开露面被特务盯梢,同年11月经组织批准转移至延安。
  抵达延安后,柯仲平主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他与诗人田间、史论、邵子南等共同创立“战歌社”,并担任社长。针对边区出版条件匮乏的现状,他将诗歌朗诵打造成极具感染力的宣传利器,其朗诵风格独树一帜。作家刘白羽曾这样描绘,“老柯是个像火一样通明透亮的人。他朗诵时,袒露着豪迈的心胸,伫立台口,双腿如铁柱般稳健,挥舞着张开五指的手掌,整个身心都融入诗的意境。时而微合双眼低回吟味,时而如火山喷发,迸出霹雳般的最强音,那股精神威力瞬间镇住全场,令周遭鸦雀无声——老柯的朗诵,全然是忘我的状态。”
  无论是各类会议现场,还是街头村口,柯仲平时常满怀热忱地朗诵诗作。一次,他与几位同志在青年文化沟(今延安大砭沟)口的合作社用餐,席间诗兴勃发,当即起身即兴吟诵。邻桌几位姑娘忍不住窃笑,他突然停诵,伸手一指,朗声喝道:“你们这些女人!不要妨碍我崇高地朗诵!”柯仲平的诗歌正如其性格,始终洋溢着豪迈不羁的粗犷之气,而这粗犷之中,却常常闪烁着纯金般的熠熠光辉。
  1938年夏季的一个傍晚,边区印刷厂工人举办晚会,毛泽东同志从凤凰山麓专程赶来参加。晚会上,柯仲平朗诵了新作——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他那洪亮的云南口音如潮水奔涌、似山风呼啸,在人群中激荡:“左边一条山,右边一条山,一条川在两条山中间转;川水喊着要到黄河去,这里碰壁转一转,那里碰壁弯一弯,它的方向永不改,不到黄河心不甘!……”
  这热情奔放的朗诵赢得满堂喝彩。毛泽东同志紧紧握住他的手,赞许他将工农大众推上诗歌的主位,肯定他对民歌形式的吸收融合,以及为诗歌大众化付出的辛勤努力。随后,毛泽东同志带走了《边区自卫军》的诗稿。一两天后,警卫员送回原稿,上面附有几句赞扬的批语,并建议“赶快发表”。不久,中共中央理论刊物《解放》杂志刊发了这首诗,柯仲平在诗前小序中写道:“这首诗写成后,曾得到一位同志崇高的鼓励。我除深致感谢外,以后必然是更加努力的。”
  1939年2月7日,柯仲平在改版后的首期《新中华报》发表《论“中国气派”》一文,阐述对陕甘宁边区文艺界热议的“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见解。他指出:“最浓郁的中国气派,正被保留、发展在多数的老百姓中。你没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老百姓绝不会相信你的领导。”结合自身实践,他写道:“当我给老百姓朗诵诗歌的时候,我也实验出来了——我非带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不可。”
  1939年2月,柯仲平当选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理事及执行委员会委员;1940年1月,当选陕甘宁边区文协执行委员;1940年底延安新诗歌会成立,他与肖三、胡乔木、何其芳、郭小川、公木等人共同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由肖三和他担任主要负责人。柯仲平为边区诗歌的大众化、民族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3月11日晚,创作《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的人民歌手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安葬仪式上,哀婉的《松花江上》乐曲缓缓流淌,柯仲平眼含热泪,一字一句以诗送别战友:“文化山头埋寒晖,一把土来一把泪。你在这里开过荒,这里把你来安葬!含泪的诗歌刻成了碑,刻在人民的心坎上,另一通,刻在长流不息的《松花江》上!”寒意料峭的春风中,他深沉刚劲的嗓音久久回荡在墓地上,四周响起轻轻的啜泣声。
  柯仲平对边区文化事业最深远的贡献,是创办延安民众剧团。1938年4月,边区工人代表大会晚会上演出了平剧《升官图》与秦腔《五典坡》。当时柯仲平与边区工会主席齐华坐在毛泽东同志身后,听到毛主席回头对齐华说:“看来这种戏很受群众欢迎,就是内容太旧了,能改成新内容就好了。”这句话如明灯照亮柯仲平的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组建剧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形式,演绎革命新内容。
  组建剧团,骨干是关键。柯仲平三顾茅庐,从师范学校请来了能编能导、能拉能吹的马健翎教员,又整合了师范学校的“乡土剧团”与延安群众“同乐班子”。剧团筹建面临经费困境,毛泽东同志带头捐款二百元,贺龙等负责同志也大力支持。为彰显服务人民大众的宗旨,柯仲平为剧团定名“民众剧团”,并创作《团歌》:“你从哪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要往哪里去?到老百姓中去……在民主的边区,我们自由地走去走来,我们要叫胜利花开遍,花开遍,在荒山!”
  民众剧团起初以演出秦腔为主。一次在富县流动演出时,柯仲平得知当地有位郿鄠剧老艺人李卜,当即喜出望外,拄着拐杖登门拜访,热情邀请:“剧团有了你,好比军中有了大将!”李卜加入后,郿鄠这一深受大众喜爱的剧种,被注入革命内涵,走进了边区千家万户。
  民众剧团的足迹遍布边区的山山水水,淳朴的老乡总以最好的食物——熟鸡蛋来慰劳这个“庄户人剧团”。1942年5月8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针对部分文艺工作者轻视《小放牛》的不当态度,柯仲平说:“你们瞧不起小放牛吗?老百姓都很欢迎。我们每次演出后,群众都送来许多鸡蛋。我们一边吃着鸡蛋向新地点进发,一边扔鸡蛋皮,要是有人想找我们,不用问,顺着鸡蛋皮就能找到。”这番话引得毛泽东同志爽朗大笑,随后意味深长地叮嘱:“你们吃了群众的鸡蛋,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拿出更优的节目,可不能骄傲自满,不然下次群众就不给鸡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柯仲平到北京出席人代会,毛泽东同志与他握手时还风趣地说:“柯仲平同志,你到哪里,鸡蛋壳就到哪里!”
  在陕北期间,柯仲平听闻了许多刘志丹将军的传说与事迹。1948年10月,在河北阜平城南庄毛泽东同志住处,他与肖三汇报“人民文艺丛书”编辑情况时说:“主席,我在这里的工作已完成,要回您住过十三年的地方去了。”毛主席纠正道:“实际上只住了十二年半。”柯仲平答道:“我深爱那个地方,回去后要写一部史诗,歌颂刘志丹与陕北根据地。”毛主席嘱咐:“这需要仔细调查研究,可能要十年八年时间。”并说:“人的一生,能写出一部像《红楼梦》那样的作品就很不错了。”当年年底,柯仲平重返延安,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史诗《刘志丹》。
  1949年5月20日,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安,柯仲平随陕甘宁边区政府告别延安,进驻这座古都。同年7月2日,他赴北平参加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大会常务主席团成员;会后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在同月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当选副主席,随后又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1964年10月20日,柯仲平在作协西安分会党员干部会上演讲时,因病猝然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