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人民在抗日救亡中的民族担当
2025年08月18日
字数:2,620
版次:03
王枝正 朱平地
1936年8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长征到渭源,1936年10月离开渭源,挥师北上,于当月在会宁与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长征结束。
渭源是一片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也是被红军精神洗礼过的热土。红军长征在渭源的40个日日夜夜,开展了很多革命活动,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成立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宣传党的“团结抗日”政治主张,发动群众筹集抗日经费……红军长征在渭源播下了革命火种,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在渭源大地代代相传,激励渭源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鼓舞着优秀的渭源儿女积极开展抗日革命活动。伟大的长征精神,也成为陇右地下斗争取得胜利和建立新的渭源县人民政府的制胜法宝。
组建“抗日义勇队”和“抗日义勇团”
1936年8月,红军驻守渭源期间,组织建立县、区苏维埃政府以后,又在一区(今清源)、二区(今锹峪)、三区(时称温家川,今五竹)、五区(时称官堡,现会川)和汪家衙区(今莲峰)建立了“抗日义勇队”。五个区的抗日义勇队队长分别由张发荣、张士杰、张尔乾、王克珍、汪占鳌担任,每个队规模都在一百人左右。不久,对清源、锹峪、温家川3个区抗日义勇队进行了合编重组,建立了渭源县“抗日义勇团”,由张士杰任团长。抗日义勇团下编骑兵和步兵3个营共300多名战士,由张尔乾、张发荣、巩志坚3人任营长。9月初,组建了“渭源县第四区人民抗日革命委员会”和“渭源县第四区抗日革命区政府”。各种抗日组织建立后,积极宣传党的抗日反蒋救国政策,鼓励百姓为抗日活动捐粮捐款,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在渭源期间,领导渭源人民进行的革命活动,打破了国民党的虚假宣传,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红军的崇高形象。红军伟大长征精神在渭源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后来爆发农民起义和党领导陇右地下斗争的燎原星火。
渭源地方的抗日活动
地处内陆腹地的渭源,虽然没有位于抗战的第一线,但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仍然伸向了这片土地,并于抗日战争中期加大了对中国内陆以及大后方的进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广大渭源人民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纷纷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渭源虽处后方,但渭源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系列的积极抗日爱国活动。
1936年8月27日,成立渭源县人民抗日革命委员会,范璧珊任主席,冯秉钺任副主席,张昆山、陈品山、阎干臣、魏相西为委员。
红军长征离开渭源后,虽然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组织进行了疯狂镇压,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渭源儿女,勇敢挺胸,坚贞不屈,积极抗日,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
随着国共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巩固,渭源的许多爱国人士纷纷组织各种协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演出进步剧目、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渭源各小学成立“渭源县儿童抗日团”,开展了抗日讲演和募捐活动,一直坚持至抗日战争结束前夕。
渭源儿女一线抗日作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以灭亡中国为目的的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一批批渭源籍的爱国将士英雄男儿,抱着拯救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奔赴前线,参加抗日,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其中著名的有周祥初、杨忠林、陈佃元。
1940年4月,国民党二十集团军87军军长周祥初率军开赴长江北岸的潜江一带抗日指挥了多次激烈的战斗给日寇以重创。因此,多次受到战区司令部的嘉奖。1941年春,87军全军再次开赴长江北岸,参加了沙宜、江陵战役,战场在湖北省沙市、宜昌、江陵一带。在沙宜会战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无数将士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长眠江岸。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周祥初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1949年7月11日,时任国民党甘肃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审时度势,积极倾向革命,在岷县率部起义,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嘉奖。由于起义的特殊任务,他原计划参加中国人民政协筹备会,经周恩来特许缺席。194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以《周祥初等率部起义 陇南岷县宣告解放》为题,进行了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积极为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工作。
周祥初,名玉麒,字祥初,1896年出生于渭源县城,秉性耿直,早年习武勤学,立志报国,从戎冯玉祥部。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国民党二十集团军四十三师师长、八十七军军长。1939年春夏两季,八十七军驻防湖南常德、益阳一线,以整训、补充为主要任务。是年8月进入战备期,部队移防湖北省公安、石首一带,修筑江防工事,待命增援。其间,他的部下师团与日寇屡屡发生遭遇战。周祥初是甘肃籍国民党抗日军官中职衔最高的人员,在甘肃军政界有着巨大影响。此后在兰州、平凉岷县等地担任国民党军队要职,在保护中共陇右地下党人、陇右地下斗争的胜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忠林,1906年出生,渭源县麻家集人。1929年,到冯玉样的部队当兵。1931年12月12日,随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5军相继任班长、排长。抗日战争时期,杨忠林在八路军358旅、山西新军四纵队和工兵旅担任作战参谋、一科科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2月病逝,终年74岁。
陈佃园,字浩宇,1911年出生,渭源县秦祁乡人。1929年,在冯玉祥西北军十三师二团一营当兵(1930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时,将该部改编为26路军派往江西)。1931年12月,该部在江西宁都起义,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陈佃园随起义参加了革命。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排、连、营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抗大学习,后留校任队长,不久随中央干部队伍奔赴山东抗日前线,先后任鲁中太行山区十团营长、鲁中九师二十七团副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国防和经济建设尽心竭力,忘我工作。1973年11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此外,还有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77位渭源籍战士。1939年,渭源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县城南老君山上修建了“忠烈祠”做了木质牌位入祠供奉,并确定每年7月7日为公祭日。
每当国难当头,英雄的渭源儿女就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参加中国远征军,赴前线作战,体现了渭源人民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伟大爱国情怀。根据知情者会议和广泛征集资料,1942年至1945年期间,有49名渭源籍青年参加了中国青年远征军,其中留下姓名的远征军有12名,他们是温让、贺狂飙、毛鸿遇、李增荣、韩效昌、漆雁云、白镇西、崔亨、余致邦、姚兆铭、张学士、薛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