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办升学得民心 协商议事树新风
2025年08月18日
字数:1,714
版次:01
通讯员 王 亮
秋季是丰收的时节,大学新生也将踏入校园,开启全新的学习与生活。时间回到7月,高考成绩公布,捷报频频传至宁县新庄镇。7月31日下午,新庄镇丁任村文化广场上掌声阵阵,第四届爱心基金“金榜题名”集体升学礼温情启幕。这场简朴又饱含祝福的活动,既是对中高考优秀学子的集体祝福,更是宁县政协深耕协商议事、赋能乡村治理的生动注脚。通过政协精准指导、乡镇委员工作站搭桥聚力、村协商议事会落地落实,成功以文明新风替代陈规陋习,让“简办升学礼”成为浸润民心的治理样本。
把准协商脉搏,破解治理难题
“升学宴攀比成风,大家都不想大操大办,但又害怕被别人家比下去。能不能用更文明的方式传递祝福?”这一民生痛点,曾是县政协委员调研时听到的群众心声。宁县政协敏锐捕捉到移风易俗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将“革除宴请陋习”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一方面组织委员深入乡镇调研,形成《以协商议事推动移风易俗的建议》,为改革提供思路;另一方面,指导新庄镇委员工作站发挥“上联政协、下接群众”的纽带作用,推动建议与丁任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在县政协的统筹指导下,新庄镇委员工作站迅速行动,组织驻站委员与村“两委”座谈,梳理“大操大办”的具体危害,邀请乡贤、教师等代表开展“微协商”,分析村民对“体面祝福”的真实需求,最终协助村协商议事会锚定方向——以“集体升学礼”替代分散宴请,既保留仪式感,又杜绝铺张浪费。
“政协的指导不是‘拍脑袋’,而是帮我们找到‘群众愿意听、能接受、可持久’的路径。”丁任村党支部书记感慨。
聚合资源力量,激活协商效能
“光有想法不够,得让乡贤、村民都动起来。”新庄镇委员工作站将“聚合力”作为工作重点,发挥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推动协商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
驻站委员主动牵头,与村协商议事会联合开展“敲门行动”,走访本村在外创业的乡贤,用“乡情牌”讲清活动意义;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议事,算清“升学宴”的经济账、人情账;协调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等单位,提供流程设计、场地支持等专业帮助。
在委员们的穿针引线下,乡贤刘斌、任岚夫妇率先响应,为“丁任村爱心助学基金”注入首笔善款;政协委员中的教师主动提出担任活动主持人,用教育者的视角增强仪式感染力。
“委员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新庄镇委员工作站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正是这种“工作站搭台、委员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让原本可能“卡壳”的筹备工作一路畅通。
凝聚民心共识,彰显治理温度
“要办得热闹又省钱,还要让娃们觉得光荣!”丁任村协商议事会接过“接力棒”,将政协指导的方向、委员工作站聚合的资源,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村协商议事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精心打磨活动方案,摒弃“摆宴席”,改为“集体颁奖+文艺展演”;取消“收礼金”,设立“荣誉证书+助学金”;邀请返乡大学生担任志愿者,负责流程把控,既节省成本,又注入青春活力。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从“要不要办”到“怎么办好”,从“怕得罪人”到“主动参与”,共识在一次次讨论中凝聚。
活动当天,没有奢华排场,却处处透着真诚。村协商议事会成员为学子佩戴红花,乡贤代表用朴实话语寄语“不忘家乡根”,小学生们献上自编的舞蹈《少年中国说》。
“比摆几桌酒有意义多了!”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全体村民的心声。
协商助力结硕果,基层善治谱新篇
连续四年的集体升学礼见证了丁任村的“风气之变”,全村“升学宴”数量从2021年的17场降至今年的“零”场,村民年均减少人情支出近1000元;爱心基金规模从最初的3万元增至15万元,已有87名学子受益;更重要的是,“有事好商量”的协商理念深入人心,村协商议事会也接连解决了“村庄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提升”等10余件民生实事。
这股新风的背后,是宁县政协“三级联动”协商机制的生动实践。政协定方向、委员工作站搭桥梁、村协商议事会抓落实,将“政协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移风易俗不再是“硬要求”,而是“心向往”。正如县政协调研组在调研时所说:“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里。”
如今,丁任村的集体升学礼已成为全县移风易俗的样板。这场由政协引领、多方协同的“文明实践”,不仅革除了陋习,更凝聚了人心,为基层治理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