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万里一起追凉
2025年08月11日
字数:1,207
版次:04
兰风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的这首《夏夜追凉》,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与禅意的夏夜图景,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人在炎炎夏日里追寻清凉的独特情致。
宋孝宗乾道四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杨万里回到家乡。彼时,官场的喧嚣与纷扰暂被抛却,他于乡间的宁静中,重新拥抱生活的本真。某个闷热难耐的夏夜,屋内的燥热让诗人辗转难眠,于是他打开房门,步入月色之中。这便是诗的开篇“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所描绘的场景。首句直白地道出夏夜的酷热,夜晚的温度竟与正午不相上下,足见暑气之盛。而“开门小立”这一简单动作,既展现出诗人对清凉的急切追寻,也为我们引出了一幅月光如水的画面。此时,明月高悬,清辉洒地,诗人独立于庭院,那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静谧,他似在寻求身体上的凉爽,又似在月光中寻觅心灵的慰藉,“赏月”与“追凉”兼而有之,闲适又自在。
移步换景,诗人的目光投向远处。“竹深树密虫鸣处”,竹林幽深,树木繁茂,枝叶相互交织,在夜色中形成一片浓郁的绿影。其间,虫鸣声此起彼伏,为寂静的夜增添了几分灵动。“竹深树密”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而虫鸣则是以动衬静,更显夜的深沉。正如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此情此景下,夏日的烦躁似乎也被这幽静之境悄然抚平。诗人置身其中,身心渐趋宁静,也正因这份宁静,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一丝凉意,引出了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凉意并非来自凉风的吹拂,而是源于夜深气清,源于内心的宁静。所谓“心静自然凉”,在这片竹林树影间,诗人以一颗澄澈之心,体悟到了自然的微妙变化,感受到了静中生凉的独特意趣。
在古代,夏日追凉是人们应对酷暑的日常活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各自的方式。富贵人家或许会在庭院中搭建凉棚,摆放冰鉴,以冰块散发的凉气消暑;文人雅士则多会选择在有山水、竹林之处,如溪边、林下,吟诗作画,在风雅之事中忘却炎热。而普通百姓,像杨万里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在自家院子里,于月光下乘凉,或是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夏日夜晚,汴京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在桥头、河边,一边谈天说地,一边享受着夜晚难得的清凉。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浅白,以独特的“诚斋体”著称。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以一颗“赤子之心”去观察、感受世间万物。这首《夏夜追凉》便是典型,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夏夜的闷热、月光的皎洁、竹林的幽静、虫鸣的悦耳以及那丝丝凉意娓娓道来,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细微美好的珍视。
在现代社会,空调为我们驱散了夏日的酷热,但那份在自然中追寻清凉的乐趣,在诗意中感悟生活的心境,却不应被遗忘。当我们在某个夏夜,暂别空调房,抬头仰望明月,聆听虫鸣,或许便能与杨万里跨越时空,产生心灵的共鸣,体会到“时有微凉不是风”的美妙意境,寻回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