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一枝独秀——斗笠碗
2025年08月11日
字数:958
版次:03

王家年




  在瓷器发展史上,很多瓷器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像宋代的青白瓷斗笠碗,大多出自江西景德镇窑,位于江西昌江之畔。明代佥事缪宗周在《咏景德镇兀然亭》一诗中说:“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诗句中“陶舍重重”“舟帆日日”的景象,生动勾勒出景德镇窑依江而兴、瓷器贸易繁盛的图景,也印证了其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优质的高岭土原料,利于烧窑的燃料及技术精湛的制瓷工匠,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史册记载:“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一时名声大振,为人们所喜爱和珍藏,其中有青白瓷斗笠碗。
  南宋的青白瓷斗笠碗,以细腻坚致的胎质、简约流畅的造型、温润如玉的青白釉色,展现出高雅的艺术格调,让“一枝独秀”的特点更鲜明。
  这一件南宋青白瓷斗笠碗,青白釉,薄胎,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圈足虽小却稳固,与斜直壁搭配,尽显轻盈灵动之态,小底,因呈斗笠形状,故名。斗笠碗是碗的一种式样。宋代始烧,历代均有烧制。从发展脉络来看,斗笠碗的品类随时代不断丰富,有五代的青瓷斗笠碗、白瓷斗笠碗;宋代的青白瓷斗笠碗;元代的青花瓷斗笠碗、卵白瓷斗笠碗、釉里红斗笠碗;明代的青花瓷斗笠碗、五彩瓷斗笠碗、斗彩斗笠碗、各类颜色釉瓷斗笠碗。古人造碗师法自然。海棠式、折腰式、卧足式、鸡心式、盖碗式及墩式,不一而足。宋代流行的斗笠式更为人们喜闻乐见,大沿口,斜直壁,小圈足,反扣过来是一只江南斗笠。
  唐代时已有地方产青白瓷了,但不是斗笠碗,曾经有一只青白瓷碗的出土,引出一段历史典故。“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一句“可怜”,道尽了诗人对这珍稀瓷器的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优质青白瓷在当时的稀缺与贵重。曾在成都杜甫草堂居住的诗圣杜甫,写下这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颇有些自嘲意味地记录下这个小故事。四川省杜甫研究会的专家感叹,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亲戚朋友、同僚身居高位者众,本人在朝廷曾任左拾遗,还为皇妃作过碑文,名声显赫,在蓉期间,与各级地方高官也颇有交往,想得一件“大邑烧瓷”也得到相当于“主管经济副县长”的韦少府处去“乞”,“乞”到手后竟发出“急送茅斋也可怜”的感慨来,“大邑烧瓷”在唐代就是珍稀之物。